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戴小斌,余墨堂书法院创始人,先后读临湖湘耆宿、楷书名家邬惕予的法帖,仿唐朝欧阳询(欧体)、 元朝赵孟頫(赵体)楷书;再探陈、隋时期的智永楷书、草书,以及东晋末年的王氏父子王羲之、王献之的隶、草、楷、行等书法典藏,博众家之长,久而弥笃,别具一格。并通过全国专业艺术人才评定委员会、全国艺术品评定鉴定中心举办的美术类(书法)项目的考核,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艺术职称》国家一级书法师证书,被书法界公认为著名书法家。
●淡泊无以明志 宁静无以致远
戴小斌,人如其名,文武兼而有之。
1975年3月,戴小斌出生在湖南省新化县曹家镇一个普通的农家,5岁开始练字习武,其书法艺术与武学精神都受到了梅山文化的深深影响。
梅山文化,是湘中地区自远古以来,直至明清时期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区域性文化,它包括了原始的渔猎文化、农耕文化、青铜文化,直到封建社会体制下的宗教、民俗、方言等文化形态。这种文化的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湘中地区的许多民俗活动、民间信仰和口头文学中,仍然保留着梅山文化的痕迹。
戴小斌的童年生活与这种文化紧密相连。他的家庭是典型的梅山文化家庭,家中的长辈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们的传统教育,包括书法和武术。戴小斌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对书法和武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戴小斌5岁启蒙,跟着村里写对联的老师学用毛笔写字。习字并没有什么速成之法,唯有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戴小斌深知这一点。诸多书体中,戴小斌对欧楷情有独钟,尤喜小楷。仿欧阳询、赵孟頫的字,几近乱真。可这并不是他想要的,“写得再像也只是模仿秀,我努力树立自己的风格。”
为何独偏爱欧楷?“我的性格决定了我要学楷书。人品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端端正正,大大方方做人。所以,我不喜欢那些花哨的东西。”戴小斌表示,楷书讲究和谐,笔画、结构、章法、谋篇等都有包含着和谐的理念,只有心里和谐,善良的人才能写出好的楷书。
难能可贵的是,在当下浮躁的艺术圈子中,戴小斌保持着一份淡泊、平静的心态,认认真真习字,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浮躁,不功利,扎扎实实地写书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与此同时,戴小斌也开始学习武术。他的武术启蒙老师是当地的老拳师,老拳师传授给他的不仅是拳法,更是武学精神。这种精神包括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以及尊师重道、团结互助的品德。
在书法和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戴小斌深刻地感受到了梅山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渗透在他的武学精神中。他深信,正是梅山文化赋予了他独特的气质和精神风貌。
●一支笔闯东莞 创办余墨学堂
为了将梅山文化的精髓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2006年春节刚过,戴小斌怀揣200元现金,离开了新化老家踏上了南下东莞的列车,开启了自己的传承梅山文化之旅。凭借手中的一支笔在东莞站稳脚跟,创办了余墨堂书法院。
在这之前,戴小斌已在湖南老家从事了10年的书法培训工作。戴小斌回忆,高中时候,自幼喜欢书法的他,结识了当代楷书大家邬惕予老师,“当时看到他的字,喜欢得不得了,就舍不得走了。”随后,戴小斌跟在邬惕予身边习字。大约三个月后,看到戴小斌天资聪颖,邬惕予将他留在了身边,让其帮忙做书法培训。戴小斌这一干就是10年。
虽然经过10年的磨炼,书法有了长足的进步,亦积累了丰富的书法培训经验,可初来东莞时,戴小斌仍碰了不少壁。据他回忆,刚开始的时候,大家也不知道他的底细,学员很少,最困难的时候,身上只有50块钱,他就买了100斤土豆,吃了将近一个月。
尽管如此,戴小斌仍保持着乐观的心态,默默坚持了下来,“这也是人生的一种历练”。9年时间,他一手创办起来的余墨堂在东莞就开设了四家分院,弟子数千人。
余墨堂书法院能够受到学员的喜爱,自有其独到的办学特色。
“学员从一入学我就亲自专业授课,学欧阳询体,欧体的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有疏有密、气势奔放、四面俱备、八面玲珑。学员既学写字又学德操,我教学非常强调德行,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字字皆是故事,笔笔都是人生。中途休息时间与课后我还安排大家一起学习《道德经》、《论语》、《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知识。”戴小斌特别强调了“道”。
在东莞,每年有学员进入省市书协,2007年至今连续荣获全国青少年书法画大赛团体奖、全国书法优秀园丁奖。
2014年10月中旬,开国元勋叶剑英次子,原解放军总政治部联络部部长、少将,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叶选宁治丧委员会特邀戴小斌书写挽联。
2015年全国书协组联会议,戴小斌代表广东省书协参加。
2016年深圳电视台还专门为戴小斌拍摄制作播出了《大兵小将》《文房四宝》《状元笔》等三期文化传承节目。
戴小斌通过书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其书法作品先后被33个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领导人与中东欧大使馆收藏。
●心怀新化故土 传承梅山文化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戴小斌在东莞的十余年,拥有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孔孟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网络电视台名人名家栏目艺术总监,国际艺心宗金石篆刻书画研究院副院长;湖南南园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艺术品交易中心执行主任;广州将领书画研究院湖南分院执行院长;湖南艺心宗金石篆刻书画有限公司总经理;湖湘民俗文化研究院生态旅游文化分院常务副院长;世界传统文化研究院、赛上鲁西书画院二院运营总监。东莞市书法协会大朗分会副会长,东莞市青年书法家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等等。
正当他事业“顺风顺水”时,戴小斌却选择了回乡开办余墨堂书法院。投入300万基础资金,对家乡生态文化旅游进行了谋篇布局……虽受疫情影响,投资者撤资等因素干扰,却始终信心满满。
2021年7月5日,戴小斌在家乡举行余墨堂书法院坐石分院挂牌庆典,一时引爆了坐石乡这个古老又热闹的乡村集市。他现场即兴挥笔泼墨书写了“厚德积福”“上善若水”“以道佐国”三幅字,被在场的文化爱好者们分别以1000元、2000元、2万元高价当场抢走!
戴小斌表示,回乡办余墨堂书法院,是难忘故土恩泽。同时是为了梅山文化的传承,秉着文化兴国、艺术成材的办学理念,为新形势下国学复兴而搭建的一个文化培训平台。永远坚守国学根脉,定期做好学员的专业理论和书法艺术培训,细心呵护学员书法艺术成长成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书法公益活动,推动文化下乡,真正做到传承梅山文化,为老百姓服务。
如今,余墨堂书法院已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单位”“全国少儿书法技能测评百家机构”“中国书法家协会少儿书法教育基地”“中国书协书法培训示范基地”“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中心娄底市考级基地”“湖南省青少年书法考级培训基地”……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时光如白驹过隙。戴小斌40余年来书法创作、教学和培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员,同时也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宝囊。
他结合培训教学实践,编著了《余墨堂楷书基础教程》《余墨堂正版偏旁部首与结构分析》两部教材,其内容编排之精巧,将楷书基础,一点一划、一撇一捺、横平竖直、横折弯钩,一字一词一句,讲解的十分透彻,不仅有助于学员理解,而且也能深刻反映每个字的知识内涵。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戴小斌的书法创作之路,处处闪耀着“梅山文化,大将风骨”的光芒。
戴小斌书写的清代林则徐《出老》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以及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绝《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其笔墨挥运,道法自然,疏密倚正,相得益彰。
戴小斌善于用独特的笔墨语言创作,“华源挚友相拥短,欲诉衷肠心似胶。”就是他为新化华源楼中餐馆创作的作品之一,既有梅山文化的烙印,又有创新的元素,展现出一种刚柔相济、形神兼备的美感。书写的唐代李白《金陵酒肆留别》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作品,无不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时代精神。
戴小斌书写的一幅清朝袁枚的诗词:“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可见其风格独特,笔力雄健,气韵生动。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怀着对毛主席的无比热爱,戴小斌书写了一幅汇聚有100首毛泽东诗词的长卷。在这幅长20米,高35厘米,总计6000余字的书法作品中,汇集有毛泽东从12岁至83岁时期的理想抱负,时代印记。行书中,戴小斌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章法的布局,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精湛的技艺,将每一个字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着这些熟悉的诗句,好似拉开了历史的长卷,那时代的风云如此生动,那中华文化如此的磅礴大气,那喷薄而出的意境夺人魂魄,对领袖毛主席的敬仰油然而升。
作为一位著名的书法家,戴小斌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成果,展现了“大将风骨”的精神风貌。不仅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也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文: 彭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