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标题:元旦春节将至,做好服务保障让市民过好节
人们期盼在节日到来之际可以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这个愿望应该被呵护。
近日,北京新冠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第三百三十二次会议暨首都严格进京管理联防联控协调机制第二百八十一次会议召开,就落实《关于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进行工作部署。
会议强调,元旦、春节将至,进出京人数将迎来快速增长,聚集性活动也将明显增多,对疫情防控和城市运行服务保障都是一场考验。要做好“两节”期间的疫情防控和各项服务保障工作。
12月26日,国家卫健委称,新冠病毒感染将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政策的一次重大调整,但这不意味着放任不管,相反,“保健康、防重症”依然是疫情防控的工作重点。
《总体方案》还强调,监测社区人群感染水平,监控重点机构暴发疫情情况,动态掌握疫情流行强度,研判疫情发展态势,综合评估疫情流行强度、医疗资源负荷和社会运行情况等,依法动态采取适当的限制聚集性活动和人员流动等措施压制疫情高峰。这就意味着即便降为“乙类乙管”,社会对新冠感染同样需保持高度关注,减小疫情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就是一场考验,需要我们妥善应对。考虑到过去几年北京有不少人选择就地过年,这次返乡的需求可能会集中释放,而北京旅游消费也在复苏,“两节”进出京人数可能会达到过去几年的峰值。这自然也不可避免会加剧传播风险,可能导致感染人数在短时间内激增。
对此我们需要准确预估,做好各项保障。比如,“两节”到来提前判断形势,做好医疗资源、药物的储备,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机制,确保救治渠道在节日期间畅通等。这些工作都应当做在前面,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两节”期间,北京的一些文旅、商贸活动可能会较往年更加频繁,规模也更可观。对此,组织者和相关部门同样不妨绷紧一根弦,科学有序地组织活动,必要时也可在一定范围内采用限流、安全距离等措施。
保障工作也需不留死角,比如京郊、乡镇地区,可能会在“两节”期间迎来大量返乡、旅游的人们,那么农村地区的防疫短板也要加快补齐。尤其是一些医疗资源缺口较大的地区,也应当在眼下抓紧布局,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做好准备。
还有社区,在基层防疫工作中,需在对重点人群的防护和救治、信息摸底以及药品发放、疫苗接种上做好引导与服务保障工作,有效发挥社区在疫情新形势下对保障市民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作用。
无论如何,所有这些准备、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保障人们能够过个舒心的节日。毕竟经历了三年的疫情时间,人们对回归烟火日常的渴望非同一般。就像最近北京堵车场景重现,这原本令人“烦躁”的一幕,却让很多人感到欣喜、快慰。人们期盼在节日到来之际可以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这个愿望应该被呵护。
所以,疫情防控的各项保障措施,本质上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营造浓郁的节日氛围,让人们过一个舒心、祥和的节日。
同时,对于个人而言,每个人也应当“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意识地做好安全防护。比如返乡、出行途中要加强个人防护、全程规范佩戴口罩,勤洗手消毒,做好个人安全监测,减少与家中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基础性疾病者的接触等。人们在“两节”到来之际,也应当充分了解防护常识,从自身角度应对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
“两节”能不能安心度过,说到底是一次对治理意识和治理能力的考验,也是一次对民众自我防护意识的检验。相信,只要全社会未雨绸缪、团结一致,一定能应对好这次挑战,共同度过一个平安祥和、春意盎然的节日。(刘畅)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编辑:赵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