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吴桥县农业农村局 王书朋 尹生辉 果新苓
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又叫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表现为大量脂肪沉积于肝脏,引起肝脏脂肪变性,造成肝脏破裂出血而引起死亡的疾病。该病多发生于蛋鸡,尤其是笼养蛋鸡的产蛋高峰期,造成蛋鸡的死淘增加,产蛋率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治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成为蛋鸡养殖业必须突破的障碍。
1 发病原因
1.1遗传因素
育种选材时,多以产蛋量高、蛋壳质量高作为育种指标,而忽视鸡的能量代谢能力,那些有沉积脂肪倾向的鸡只,饲料稍微有些不适,就影响新陈代谢,造成脂肪肝。
1.2应激因素
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饲养管理中出现较强的应激,如接种疫苗、更换饲料、气候炎热、通风不良、光照改变,某些疾病等均可诱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1.3能量过多
笼养蛋鸡活动空间少,加上采食能量饲料过多,若饲料能量和蛋白质比例不合理,蛋白质投入过少,过多的能量消耗不了,则使大量脂肪在肝脏沉积而形成脂肪肝。
1.4饲料中缺乏嗜脂因子
胆碱、蛋氨酸、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嗜脂因子的存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如果饲料中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就影响脂肪的运送,也造成了大量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
1.5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
由于储存条件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饲料霉变现象比较严重。霉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特别是黄曲霉菌毒素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功能降低和脂蛋白合成减少,造成脂肪肝的发生。
2 临床表现
发现鸡患有本病时个别鸡突然死亡,且经常在午后、夜间突然出现死亡。特别是发生严重应激时会导致死亡率明显上升,并伴随产蛋量突然下降10%~30%,多发生于产蛋后期,对鸡称重后发现鸡群普遍超重。病鸡精神萎靡、嗜睡、腹部下垂、触摸比较柔软、站立不稳、不愿走动,经常呈俯卧状,甚至瘫痪;部分母鸡的冠和肉髯颜色变淡或者发绀,精神高度紧张。当肝脏破裂时鸡冠肉髯突然变白,头颈向前伸,以胸触地或弯向背侧,最终倒地痉挛而发生死亡。死亡率一般为5%~20%,从出现症状到死亡1~2天,有的在数小时内死亡,急性死亡时鸡冠和肉髯以及可视粘膜苍白。
3 病理变化
病死鸡皮下、脂肪、肠管、肌胃、心脏和肾脏的周围均有大量的脂肪沉积。肝脏肿大,边缘钝圆,为正常体积的2~4倍。颜色呈淡黄色或土黄色。极易碎如泥样,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切面呈黄色油腻状,严重时肝脏破裂出血;有的病例呈血饼状被覆在肝表面,多数病例在腹腔内有多量的血凝块。
4 临床诊断
根据病因、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综合分析可诊断出脂肪肝。
5 防治措施
5.1预防
5.1.1把好育种关
培育新品种时,必须先进行长时间,严格条件下的临床试验,各项指标符合预期要求时方可推出。
5.1.2根据鸡只不同生长阶段对能量蛋白质的要求,严格控制饲料能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必要时可添加一定量的麦麸以降低本病的发生。
5.1.3根据环境温度,产蛋率的变化适当调整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含量。在寒冷季节提高饲料中能量的含量,减少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炎热季节降低饲料中能量的含量,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5.1.4实行限制饲养
青年鸡转群前应称重,凡有超重现象应采取限饲措施,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充分发挥鸡的产蛋性能;防治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而形成脂肪肝。
5.1.5严把饲料关
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在饲料中添加脱霉解霉产品,以防止霉菌感染,造成肝脏受损,导致肝脏功能降低而形成脂肪肝。
5.2治疗
5.2.1发现本病,首先检查饲料配方,凡因饲料能量和蛋白质配比不合理的,应立即调整。降低饲料中能量含量,增加日粮中蛋白质1%~2%,并适当增加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
5.2.2对已发病的鸡群,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胆碱1.1~2.2克和多种维生素,治疗1周有效,严重鸡无治疗价值,应淘汰。
5.2.3中药治疗,可以采用疏肝降脂的中药拌料喂服,连用1周,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