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
河北省吴桥县农业农村局 王书朋 尹生辉 果新苓
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又叫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属于营养代谢性疾病。表现为大量脂肪沉积于肝脏,引起肝脏脂肪变性,造成肝脏破裂出血而引起死亡的疾病。该病多发生于蛋鸡,尤其是笼养蛋鸡的产蛋高峰期,造成蛋鸡的死淘增加,产蛋率下降,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防治产蛋鸡脂肪肝综合征成为蛋鸡养殖业必须突破的障碍。
1 发病原因
1.1遗传因素
育种选材时,多以产蛋量高、蛋壳质量高作为育种指标,而忽视鸡的能量代谢能力,那些有沉积脂肪倾向的鸡只,饲料稍微有些不适,就影响新陈代谢,造成脂肪肝。
1.2应激因素
在规模化饲养条件下,饲养管理中出现较强的应激,如接种疫苗、更换饲料、气候炎热、通风不良、光照改变,某些疾病等均可诱发脂肪肝出血综合征。
1.3能量过多
笼养蛋鸡活动空间少,加上采食能量饲料过多,若饲料能量和蛋白质比例不合理,蛋白质投入过少,过多的能量消耗不了,则使大量脂肪在肝脏沉积而形成脂肪肝。
1.4饲料中缺乏嗜脂因子
胆碱、蛋氨酸、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嗜脂因子的存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如果饲料中缺乏这些营养物质,就影响脂肪的运送,也造成了大量脂肪在肝脏内的沉积。
1.5饲料中霉菌毒素超标
由于储存条件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饲料霉变现象比较严重。霉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特别是黄曲霉菌毒素使肝脏受损,导致肝脏功能降低和脂蛋白合成减少,造成脂肪肝的发生。
2 临床表现
发现鸡患有本病时个别鸡突然死亡,且经常在午后、夜间突然出现死亡。特别是发生严重应激时会导致死亡率明显上升,并伴随产蛋量突然下降10%~30%,多发生于产蛋后期,对鸡称重后发现鸡群普遍超重。病鸡精神萎靡、嗜睡、腹部下垂、触摸比较柔软、站立不稳、不愿走动,经常呈俯卧状,甚至瘫痪;部分母鸡的冠和肉髯颜色变淡或者发绀,精神高度紧张。当肝脏破裂时鸡冠肉髯突然变白,头颈向前伸,以胸触地或弯向背侧,最终倒地痉挛而发生死亡。死亡率一般为5%~20%,从出现症状到死亡1~2天,有的在数小时内死亡,急性死亡时鸡冠和肉髯以及可视粘膜苍白。
3 病理变化
病死鸡皮下、脂肪、肠管、肌胃、心脏和肾脏的周围均有大量的脂肪沉积。肝脏肿大,边缘钝圆,为正常体积的2~4倍。颜色呈淡黄色或土黄色。极易碎如泥样,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切面呈黄色油腻状,严重时肝脏破裂出血;有的病例呈血饼状被覆在肝表面,多数病例在腹腔内有多量的血凝块。
4 临床诊断
根据病因、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综合分析可诊断出脂肪肝。
5 防治措施
5.1预防
5.1.1把好育种关
培育新品种时,必须先进行长时间,严格条件下的临床试验,各项指标符合预期要求时方可推出。
5.1.2根据鸡只不同生长阶段对能量蛋白质的要求,严格控制饲料能量在合理的范围内,必要时可添加一定量的麦麸以降低本病的发生。
5.1.3根据环境温度,产蛋率的变化适当调整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含量。在寒冷季节提高饲料中能量的含量,减少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炎热季节降低饲料中能量的含量,提高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
5.1.4实行限制饲养
青年鸡转群前应称重,凡有超重现象应采取限饲措施,以保证蛋鸡体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充分发挥鸡的产蛋性能;防治鸡只过度采食,导致脂肪沉积过多而形成脂肪肝。
5.1.5严把饲料关
禁止饲喂发霉变质饲料。在饲料中添加脱霉解霉产品,以防止霉菌感染,造成肝脏受损,导致肝脏功能降低而形成脂肪肝。
5.2治疗
5.2.1发现本病,首先检查饲料配方,凡因饲料能量和蛋白质配比不合理的,应立即调整。降低饲料中能量含量,增加日粮中蛋白质1%~2%,并适当增加日粮中粗纤维的含量。
5.2.2对已发病的鸡群,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胆碱1.1~2.2克和多种维生素,治疗1周有效,严重鸡无治疗价值,应淘汰。
5.2.3中药治疗,可以采用疏肝降脂的中药拌料喂服,连用1周,对本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1黑龙江省农垦公安局北安分局龙门派出所开展“守护粮仓”晒场安全检查工作
- 2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北安分局长水河派出所深入辖区粮储经营企业开展检查帮扶工作
- 3【湖南】新化茶叶第二届潇湘茶文化节连获金奖
- 4强化五大引领 以高质量乡村振兴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保靖篇章
- 5领悟二十大 贡献“她”力量 ——“全国乡村振兴优秀女性风采”专题宣传活动正式开启
- 6河北故城县38个重大项目点燃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 7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牡丹江分局举办《领导力与执行力:有效沟通》专题培训讲座
- 8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北安分局襄河派出所全力推进“保秋收”道路交通安全整治专项行动
- 9黑龙江省垦区公安局北安分局锦河派出所多措并举全力做好“护秋保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