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市友好区:加强能力作风建设 多措并举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促进法
乡村振兴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友好区乡村振兴局把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法治保障,认真抓好各项规定的贯彻落实,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扎实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全面振兴取得新进展。
一、深化法治理念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法治意识,全面深入学习乡村振兴促进法条文内容,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持续完善工作机制,建立考核评价制度、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确保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乡村振兴推进机制
进一步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严格落实乡村振兴工作的职责和任务,强化督导,落实人员配备,压实相关责任,确保友好区乡村振兴战略创建目标顺利完成。
三、持续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决扛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政治责任,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坚决落实大豆扩种任务,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3万亩以上,粮食产量达到2600万斤以上。2023年,友好区总播种面积14.7383万亩,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0876万亩。
四、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友好区坚持打造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友好区坚持把培育引进人才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做好内部育才工作,通过组织推荐、个人自荐等方式,选派了2名驻村第一书记到村工作,强化党的基层基础,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加强外部引才工作,友好区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友好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通过发布“致友好籍高校学子、在外工作返乡同胞们的一封信”,鼓励人才返乡创业,促进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五、着力创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友好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五个振兴”,巩固提升原有示范单位,梯次推进一批新创建示范村,今年重点打造青山村,现已委托市规划设计院开始进行设计,预计7月底规划编制完成。力争将青山村作为标杆,为争创国家级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到2025年全区计划成功创建5个美丽宜居村庄。同时在全区范围内,选择资源禀赋好、基础设施相对完备、有民宿产业发展基础的村作为重点,示范创建5家市级以上民宿,引领“百家”跟进,形成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分类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治理率达到3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覆盖率要达到100%。
六、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持续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与农业农村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助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致富,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一是新建4G基站9个、5G基站4个,解决了两个自然村没有网络信号的问题。新架设光缆28公里,爱国、青山、曙光、平川等四个行政村全部开通宽带。以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为契机,引导各村联合成立农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以信息技术助力农产品销售,让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以数字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累计线上销售各类农产品7万余斤,销售额近30万元。二是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通过自助终端机向乡村延伸政务服务事项767项,办事群众可通过自助终端机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政务服务事项“自助办”“就近办”,百姓幸福指数与信息化服务能力同频提升。目前,全区7个行政村都已配备了政务自助终端机。三是在抖音平台开通“友好有好货”账号,先后上传宣传片13期,引流5400余人次,带动线上采购、线下采摘2400余人次,直接为相关农户平均增收760元。(杨喜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