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业专家坝上“播种”
原标题:北京农业专家坝上“播种”
日前,张家口坝上进入了一年中宝贵的无霜期。从崇礼前往沽源,通过桦皮岭后,便是一马平川,一望千里。平坦的沃野、道路两旁的杨柳,绿意盈盈。沽源蔬菜是北京夏季蔬菜市场的主力,甘甜爽脆的高品质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眼下正是播种期,种植户把育好的生菜苗、西蓝花苗移栽到田野中。在这生机盎然的晚春,北京专家如约而至,他们走街串巷,下田指导种植户,帮助种植户提高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也把科技兴农的种子“播种”到农户的心里。
5月下旬,北京农科院营资所副研究员杨俊刚与同事们一起来到沽源县。刚经历四五个小时的路途,杨俊刚没有丝毫疲惫,“走,直接下乡”。
沽源县现有架豆、西兰花、马铃薯三个“中国特产之乡”称号,种植蔬菜达20多个种类、20多万亩,冷凉气候为蔬菜种植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成为京北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和夏季蔬菜生产基地。不过,随着种植面积扩大,当地蔬菜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同时种植户老龄化且技术水平有限。2018年,“沽源优质蔬菜专家工作站”成立,北京市农科院、北方学院、北京裕农公司、沽源县等多方资源汇聚,共同发力,帮助沽源实现致富与生态保护双赢。以往的工作场景,杨俊刚在脑海中不断重现。
“杨老师,快看看,我这苗咋了?”沽源县大红石砬村村支书刘伟焦急地询问。
专家们的第一站是小河子乡大红石砬村苗厂,这里能为上千亩田地提供菜苗。靠近门口的甘蓝苗,外表蔫萎,这让第一年建苗厂的刘伟非常着急。“平常开门关门太多,外面的冷空气跑进来,把苗‘激’到了。门口装个门帘会有效果。”杨俊刚悉心讲解,“菜苗的白根越多越好,而且要盘踞在一起。苗盘要进行移盘,防止根往下扎。”
刘伟听了连连点头,赶忙照做。刘伟今年40多岁,20来岁就当上了蔬菜经纪人。此前农业专家过来,他常常不以为然,“我种了这么多年地,还能不懂吗?”后来,刘伟改变了固有的观念,开始学习科学种菜,2023年还开办了苗厂。
杨俊刚说,此前大都是自家育苗,效率不高,而且无法补种,有了产业化运营的苗厂能够提升效率。苗棚旁边,还有用塑料布盖着的一块区域。这道工序叫做“练苗”,“苗棚热,外面冷,要逐渐让菜苗适应室外环境”。经过几天“锻炼”后,菜苗就可以从苗盘中一个个栽种到地里了。
现阶段,一些菜苗已经完成了栽种,地块上被小拱棚覆盖。无纺布小拱棚能起到防风、防寒的效果,还能抵御偶尔落下的冰雹。沽源种菜分早菜、中菜、晚菜,中间间隔15天依次种植,主要是为了蔬菜的错峰上市。生菜的生长期较短,一般在60天左右,每年沽源最早的生菜在6月底、7月初就可以上市。
沽源农村地块非常平整,一个地块就能达到上百亩,甚至一千亩。杨俊刚正与当地筹划在闪电河一带试验自动化种植机械,整地、栽苗、施肥全部自动化,大幅提高生产效率。专家工作站针对生菜、白菜、娃娃菜、菠菜提出很多优化建议,推广了生菜规模化生产技术,当地在水氮精准施用、生物防治、土壤有机质提升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几年来,专家团队对当地的了解更加深入,地方政府和种植户对科技兴农更加重视。目前,工作站正开展区域蔬菜用水总量控制与田块水氮优化技术服务,完成生菜、西兰花用水预测与水氮精准施用技术推荐,实现蔬菜产业发展与区域水资源保护相协同。“把灌溉施肥数据精确到每一天,既保证农民增收,又为区域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杨俊刚说。
沽源的蔬菜种植与北京颇有渊源。沽源此前主要种植莜麦、土豆等旱地作物,30年前,北京裕农公司在沽源种下第一颗生菜,开辟蔬菜基地,丰富了北京市民的餐桌,拉开了沽源大规模科学种植蔬菜的序幕。如今,帮扶的关系仍在延续,在北京农业专家的帮助下,坝上蔬菜产业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李如意)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编辑:赵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