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策论丨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北京正处于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发力期。主动服务好农业强国建设,体现首善标准,展现新时代新作为,贡献首都方案,就是要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上促转型、立标杆、作表率。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是推动城乡要素流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挥农业多功能性、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走好具有首都特点乡村振兴之路的必要一环。
北京现代农业进入高质高效发展新阶段
历经数年发展,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高质高效发展的新阶段。从2003年正式提出到“十一五”时期,是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等文件,建立起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作机制,以“开发四种功能,发展四种农业”为核心,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十二五”时期是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深入发展的重要阶段,以高端、高效、高辐射为主要标志,深入开发农业多功能,努力挖掘农业新价值,基本形成了业态丰富、功能多样、环境友好、特色鲜明的都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十三五”时期是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强化农业生态、生活、生产、示范四大功能,打造生态环境友好、产业产品高端、田园乡村秀美、管理服务精细、城市郊区共融的都市农业升级版。“十四五”时期,北京都市现代农业进入到高质高效发展新阶段,围绕高质高效目标,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生产设施化、社会服务化、产业融合化,塑强服务市民、富裕农民的目标。
首都“四个中心”“四个服务”对都市型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立足于“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加需要都市型现代农业在食品保障稳中加固、生态涵养加快转化、休闲体验高端拓展、文化传承有效延伸上发挥重要作用。都市型现代农业以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为目标。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市民对于优质农产品以及依托良好生态环境的休闲农业消费需求呈现多元趋势。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21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36万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520.2万人次,收入32.6亿元,带动农产品销售10.1亿元。预计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量达到400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50亿元。
农业农村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新旧交织的问题,呼唤都市型现代农业展现新作为。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民可持续增收难,城乡收入差距与首都功能定位不相符等问题客观存在。全球经济动荡、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对于粮食安全特别是口粮绝对安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作为粮食主销区的北京,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亟待巩固和提升。2020年之前,蔬菜产量连续17年下降,自给率不到10%,肉类产量连续10年下降,生猪自给率仅有2%。本地优质农产品供应严重不足,绿色有机认证覆盖率仅为12.5%,高品质有机蔬菜和包装净菜占8%,无法满足市民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农业科技优势发挥不充分,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场景不多等问题客观存在。城乡收入绝对差值呈窄幅扩大趋势,2021年城乡收入比为2.45,而上海、浙江为2.03和1.94。迫切需要都市型现代农业在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上发挥作用。
奋力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新空间
新时代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立足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精细化、产业化、市场化为导向,以城乡要素融合为依托,贯通产供销,融合农文旅,拓展多功能,服务城市、富裕农民,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现代化农业。
服务首都功能定位,满足城市发展和城乡居民消费生活需要。坚持走“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要主动融入和服务首都功能定位,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北京市常住人口2188.6万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人口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达到 68.5%。随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城乡居民消费规模将持续扩大,消费品质将显著提升,特别是对于高品质绿色有机产品和生态休闲产品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发挥好大城市市场优势和大京郊潜力优势,统筹城乡产业、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推动向综合发挥稳产保供、生态休闲、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农耕文化传承及乡土文化创意等多种功能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提质转型。同时也将带动一批从事农村生产、加工、服务业的农户,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最大限度利用北京城市社会经济和结构功能优势,促进城乡要素有序流通,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北京汇聚了大量国内外资金、技术、服务、人才等资源要素。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乡间要素有序流动的桥梁和纽带,是与城市融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类型,依托并与城市社会经济和产业结构良性互动、有效互补。与大城市充分融合、相互促进,主动融入和服务城市功能重组和产业布局调整。以农业全产业链建设为抓手,贯通产供销、融合农文旅,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更好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满足突发性应急事件等对于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的要求。
以高新技术为支撑提升农业精细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指标基本优先满足城镇商住、工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镇域、区级用地指标少的问题较为突出,农业休闲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呈现无地可用的局面。而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低效,闲置厂房、腾退空间、宅基地闲置情况同时存在。新时代减量发展背景下,要坚持高质量优先,在整合和高效上做足文章,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大科技赋能,走好质量兴农、科技富农之路。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助推生物种业、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提升农业精细化、产业化、市场化水平。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新路径
都市型现代农业地处城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又兼具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要任务。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应着力构建“127”发展体系。
“1”就是要牢牢把握住“都”这个核心。把全力服务和融入首都大局作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大任务和重要内涵。为首都功能发展提供优质农产品、优良生态环境和优秀农耕文化传承。“2”就是要处理好“都”与“城”、城与乡关系。都市型现代农业高质量转型发展,关键在于处理好“都”与“城”、城与乡关系,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城市现代化的有机衔接,打造首都重要鲜活安全农产品供给的基础保障,传承好优秀京味儿文化,为城乡居民提供一个和谐宜居、共享共美的生产生活家园。“7”就是要在7个方面重点做好文章。
坚持规划引领。将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纳入城市产业发展规划体系。制定、调整产业禁限目录应统筹考虑农产品全产业链布局需求。做好与城市总规、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等规划的有效衔接,扎实推进主要任务与重点工程高质量完成。立足当下发展,瞄定长远,做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化布局,实施优势区域建设规划。保持规划严肃性、稳定性,加大监督考核和阶段性评价。
重点区域带动。以重点节点区域为核心,形成典型引领、示范带动的发展局面。强化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基地(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专业村镇,打造一批京郊菜园,加大重要农产品直供、直销、直配扶持力度,提升全方位保供能力。实施重要农产品区域布局和分品种生产供给解决方案,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科技农业,推动优质粮食果蔬和精品肉蛋奶工程建设。建立符合一定标准的分区域、分类型数据库,对典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数字化动态监测。以种业园区、创新基地、创新平台为基础,装备现代种业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强化区域协作,支持农业企业在环京周边地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健全稳定的产销合作关系和应急调配机制。
重大项目牵引。充分发挥重大项目、重点园区建设带动作用,在保障农民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通过鼓励优化提升一批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重大都市型现代农业项目,引领要素融合,产生外溢效应。建立京特优现代农业“领头雁”项目储备库,形成“提升一批、新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滚动接续机制。围绕全面打造种业之都,推动建立高标准园区基地与创新性科技平台建设,培养一批在全国范围有影响力的现代种业应用企业。推进实施一批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项目。提高终端监测和数据分析能力,推进生产经营全链条数字化进程。
多元主体参与。通过政府引导,鼓励社会多元主体参与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升专业化、融合化、多元化发展水平。特别注重发挥并保障农民的主体作用。健全农业科技支撑政策机制,充分发挥首都科技资源富集优势,搭建政府、科研院校、企业等多主体创新合作模式,培育以企业为主导的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创造条件,让市民田间地头寻味农耕、寄托乡愁,筑牢民族文化记忆。保障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多元服务主体,提升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服务能力。促进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和经营性服务组织融合发展,构建全产业链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推广生产托管、代耕代种等服务模式,适度提升与首都发展相适应的规模经营水平。分产业、分品种布局若干农机新产品试验基地、建设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加快特殊农机装备推广应用。
特色品牌塑造。立足于北京特殊历史文化、农业文化,打造系列“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优”的农产品和农业特色品牌。推进符合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示范建设。建立健全以生态、优质、安全为核心的绿色有机农业发展引导政策,提高北京市名特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推动农业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成为重点全产业链,打造具有一定规模的标志性产业链。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行动计划,唱响京西稻、金把黄鸭梨、燕山板栗、通州大樱桃等京味儿粮果蔬品牌,丰富地标品牌内涵,讲好北京故事。开发区域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发展高端休闲农业。分级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推动向特色化、专业化、规范化转型,塑造“京味儿田园”休闲品牌。
产业深度延伸。向农产品加工、生态价值实现、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层次产业链延伸发展,发挥现代农业服务城市、美化乡村、富裕农民的功能作用。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业+”行动,健全农业价值拓展实现机制。依托种业创新成果,推动创新成果转化,提升北京种业价值链。建立“企业+农户+市场+政府”的北京优新品种推广机制,支持经营主体进行作物品种更新与技术应用,带动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推动田园观光、农耕体验、乡村康养、科普实践、乡村民宿等新型业态发展。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喜闻乐见的农业文化体验活动,扩大乡土文化活动品牌影响力和人员参与面。
政策融合发展。切实将现有涉农政策用好用足,集成并推动政策创新,发挥政策协同融合效益。优先把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中,在土地使用、政策扶持、市场培育、人才政策倾斜及金融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都市型现代农业与碳汇市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价值变现。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健全农业保险体系,支持因地制宜开发区域、分品种特色险种。探索建立依托信用体系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担保机制,适度提高贷款额度。鼓励引导政府债券、社会资本支持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北京市集体经济组织账面资产总额已达9914亿元,位列全国第一。要做好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进一步释放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为集体经济组织更好融入和服务于市场需求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一级主任科员;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通讯员: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