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北京:生态农场“出圈”

来源:北京日报发布时间:02-10
分享到:

原标题:生态农场“出圈”

(本报记者 王可心)前不久,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公布了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名单,北京6家农业园区上榜。加上去年首批入选的北京龙泽宇农有机农业,北京已成功创建7家国家级生态农场。

什么是生态农场?不同于常规农场,它对农业生产经营单元的各个关键环节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强调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多样,产品质量自然更好,附加值也更高,更能满足首都日趋多样化的巨大市场。

北京,这个拥有着两千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市场之广阔可想而知。强大的消费潜力让高质量农产品越来越吃香。生态农场,瞄准的正是农业里的高精尖、“白菜心”。这种既保护环境又提高农业价值的新模式,标示出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百亩连栋温室内正在进行番茄采摘。本报记者 武亦彬摄

肥沃良田育出“冠军”

位于顺义区龙湾屯镇的分享收获生态农场,土壤颜色与周围有着明显不同,抓起一捧土,手感松软湿润,让种田老把式都直呼“好土”。

“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是农业的八字箴言,揭示了种出好作物的诀窍,其中土壤稳居第一位。“好土才能种出好菜。土质疏松,才能让植物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分享收获生态农场创始人石嫣表示,大多数蔬菜作物适宜在弱酸性或中性土壤中种植,为了培养出适合蔬菜种植的优质土壤,平均每亩土地每年要施用近4吨有机肥,同时定期检测土壤的酸碱值,如果过酸及时用草木灰来调整。“有机肥的材料来源也很生态,利用农场里产出的废弃蔬菜烂叶混合稻壳、牛粪沤制而成的。”石嫣说。种出的蔬菜口感和营养价值都比之前高出一大截。生态的种植理念,为分享收获农场吸引了1600余户稳定会员,产品售价提升至最高每斤17元。

20世纪末期,生态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在我国开始被提出,并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发展方向。2003年,北京在全国最早提出“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并把它作为农业发展核心战略和方向选择,随后明确提出要开发农业的四种功能,即生产、生态、生活、融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高质量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依托发达的物流链,天南海北的物产供应北京市场,本地农业生产势必要走向个性化、绿色化、高端化。保留住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白菜心”,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铺好农业绿色发展的底色,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是首善之都的应有之义。

这样的探索已在京郊广泛开展。大兴区礼贤镇的老宋瓜果生态农场西瓜地只种上茬,而下茬改种绿肥作物,还应用了蜜蜂授粉替代生长调节剂、水肥一体化等多项生态技术,种出的西瓜蝉联13届“中国西甜瓜擂台赛”瓜王冠军。在房山区窦店镇的农场采用绿色种养循环模式,施用有机肥亩均0.7吨,土壤有机质含量达29g/kg。去年夏收一举突破北京小麦单产的历史纪录。

方寸之地育百稼,尤需要精耕细作、可持续发展。生态种养方式培育出的肥沃良田,正在发挥惠民功效,持续增加首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曾经的皇家贡品“五色韭”在京郊恢复种植。窦伟摄

既养土也养环境

在延庆绿惠生态农场,你会随处见到一些看似对种菜“没用”的东西:裸露坡地上种着黄芪、芝麻菜、薄荷等,路边一座座由大小各异的木头搭建成的“昆虫旅馆”,内部堆放着空心砖、废旧木材、秸秆、纸板、树皮等可回收材料。

“裸地上种的这些植物有保水保肥的功能,又能够以植物特有的气味驱赶蚊蝇。还有这些小小的‘昆虫旅馆’更是发挥着大作用,能够为瓢虫、螳螂、蟋蟀等多种昆虫提供栖息场所,促进农场生态平衡。”农场负责人介绍,这些小摆设,正是生态农场的关键所在,不仅能扮靓农场,更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

在国家生态农场的评价标准中,对土壤、水质、大气等农业环境以及化肥、农药、地膜等生产环节投入品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比如土地集中连片面积不小于30亩、周围2公里以内不许有污染源、近5年内未发生过污染事故或生态被破坏事件、有机废弃物资源化率达到90%以上等等,其中还包括了一条关于生态用地面积的规定,按要求农场内非生产的农田生态用地面积不得小于农场总面积的5%,最高达到15%才能拿到该项标准的满分。

与其他产业形式不同,农业生产的产出会极大受到资源禀赋的制约。以种植来说,生产面积越大,产出总量越高。如果从经济的角度看,保留生态用地似乎是个“赔本买卖”。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如果只种不养,土地会越种越‘薄’。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用有机肥改良土壤,明显看到土壤颜色从黄色转为棕黑。既养土,也养环境,我们刻意保留了杂草,为各类昆虫提供栖息地,以原始的自然状态保护物种的多样性。无论是产品的口感还是各种营养成分,都有了明显提升。这样的理念,让我们在一众农场中迅速火‘出圈’。”石嫣说。

在土地的生产性功能中,划出生态“自留地”,在种养规模上做减法,同时在持续协调发展和农产品品质上做加法。“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生态农场的建设把农场主的利益和保护环境的使命结合起来。农场本身要追求经济效益,而生态农场则要求把生产过程控制好,往绿色产品的方向做。这对整个生态环境都是一个很好的提升作用。”国家生态农场建设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邹国元说。

让农业种植回归生态属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产出规模,但生产出的农产品品质更高、价值更高、安全有保障,并且赋予了独特的科普功能和品牌效应。这与首都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求是相吻合的。北京的农业发展不仅要实现稳产保供,更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供给质量和水平,深挖农业多种功能和价值,全面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生态农场建设理念的价值已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在老宋瓜果生态农场,田埂、温室空地、作物周边、道路两旁等,种植了苜蓿、紫云英、菜豆、豇豆、田菁等豆科作物及蜜源作物,一方面能够吸引天敌昆虫、授粉昆虫及其他土壤生物,减少了病虫害,降低了药物的施用,另一方面种植后可作为绿肥深翻入土,补充土壤养分,维护土壤结构,不用肥料也能促进农场作物健康生长。目前,老宋瓜果生态农场带动西瓜种植户4000余户,种植面积4万亩,产量约12万吨,带动社员户平均增收2万元至5万元。

建设城市需要规划蓝绿生态空间,农业发展同样需要生态承载空间。遍观目前已建成的生态农场,套种轮作的豆科蜜源等作物达30余种,留出生态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源头上降低化肥、农药、地膜等化学投入品使用,种植的农产品优质、高端、精品,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育苗日光温室配备了补光灯、苗床、遮阳设备等,大大提高了效率。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绿色循环废料“生金”

位于房山窦店村的生态农场将“抠门”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小麦收割后的秸秆、牛羊产生的粪便、枯枝落叶、厨余垃圾……这些需要处理的废弃垃圾全被他们当成了宝,一样也舍不得扔。

秸秆发酵成生态饲料,饲料喂养出美味肉牛,牛粪处理成生物肥料,肥料滋养着菜地粮田……在这里,农牧业的废弃物实现了循环利用。

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及其外部的有关要素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具有整体性、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过去我们对农业的治理都是局部的改善。而生态农场的目标对象非常明确,以农场生产经营者为主体,把生态环保的多个要素综合起来,更注重整体性、系统性。”邹国元说。

通过种养循环,传统农业观念上的众多废弃物,如今成了有价值的“金山银山”。绿惠农场建立堆肥发酵处理线一条,处理农场及周边废弃秸秆、禽畜粪便2.13万吨;老宋瓜果生态农场引进西瓜残秧原位还田机械化装备一套,实现灭茬、还田、埋青、覆盖一次完成;分享收获农场将残次果品及残秧给动物食用,将禽畜粪便收集起来进行堆肥还田,实现废弃物在园区内部的循环应用与消纳。

近年来,北京重点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支持建设了一批具有首都特色的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面,结合农场不同的生产方式,北京市已推广应用秸秆机械化离田、禽畜粪便堆沤技术等发酵技术,实现种养联动循环和资源化利用。目前,北京市生态农场的地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基本实现全回收,秸秆、残秧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率达96%。

标准化西瓜育苗,提高了果品品质。本报记者 王海欣摄

生态红利惠及市民

家住丰台区方庄的赵女士家中,也有一个迷你的生态农场。7平方米阳台上,摆满了十多种盆栽蔬菜,绿油油的生菜、红彤彤的西红柿等有个挺新奇的名字:活体蔬菜。“主要是吃个新鲜,随吃随取,安全上也比较放心。现在大家生活水平都提高了,吃饱不用愁,也就更愿意去买新鲜、安全的东西。”赵女士说。

赵女士购买的活体蔬菜,产自密云区十里堡镇河槽村的绿火生态农场。每一盆活体蔬菜,都是生态种植理念的微观体现。温室里,一排排蔬菜整齐地码放在温床上。蔬菜土壤是全程经过高温灭菌处理的基质,土壤配比包含牛粪、草碳、蛭石、沼渣、珍珠盐、稻壳等,消纳了周边农户的枯枝、秸秆、瓜秧等农业废弃物来制作有机肥,使用过期酸奶发酵液及氨基酸生物肥种植果蔬,减少化肥用量达30%以上。

“不同于传统种植的蔬菜,活体蔬菜的存活期长,具有一定的观赏功能,配送到居民家中后,摆放在菜架上,用灯光代替阳光补光、浇水由定时装置自动进行,长势跟温室大棚里没区别,市民吃完菜后生态农场还会回收种植盆和基质以实现可持续利用,体现了环保理念。”绿火生态农场工作人员介绍说。目前已开设4家社区专营店,在菜市口、和平里、崇文门新世界、东单菜市场等地销售火热。“从2016年开始,每年销量涨幅超过30%,去年实现营收5000多万元,主营的原味西红柿一年的销量能达到700多万元,叶菜类的活体蔬菜也能达到800万元的收入。”绿火生态农场负责人侯彬彬说。

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收入提高和科技进步,消费者对高质量农产品的期待也与日俱增。打出“生态牌”的农产品,更受都市消费者青睐。北京大力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生态农场为载体,加大优质农产品生产能力,供应市民餐桌。2023年,北京市将重点培育提升20个农业品牌,绿色有机农产品产量提高到36万吨。

示范带动绿色转型

去年9月,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印发了《北京市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实施方案》,探索首都北京农业现代化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新途径。到2025年,北京市将按照生态农场建设方案,培育500家左右市级生态农场,培育一批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市场主体,总结推广生态农业建设技术模式,探索构建生态农业发展扶持政策,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特点是点多、分散、单体量小但是精致。近年来,北京已发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生态农庄、家庭农场,在此基础上培育生态农场有一定的优势。”市农业农村局生态建设处相关负责人说,接下来,要通过以评促建,对照生态农场建设的技术规范和清单,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一对一指导,鼓励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按照生态农场的建设标准实施改造,加快农业绿色转型。

“我们即将发布持续推进生态农场高质量发展的100个技术清单,充分发挥首都科技优势,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示范推广应用。”该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将面向全市家庭农场、合作社等开展讲座,邀请专家学者解析技术路线,职能部门解读推荐路径,已获评生态农场负责人分享建设经验。此外,还要建立生态农场联盟,促进技术成果共享、产品推荐共赢,联手打造特色市场品牌,推进绿色稳农、质量兴农、科技助农、品牌强农,引领都市型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专家观点

让农业生产创造出更高的生态价值

邹国元

建设生态农场突破了过去就项目做项目的传统思路,以农场主为主体,以农场为实施单元,责任明确、边界清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相统一,能更好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贯彻“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和多样”指导思想,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结构,集成各种技术,为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做出有益探索。

北京发展生态农场潜力巨大。有三大优势:一是北京科技资源比较充足,小型农场比较多,市民对高品质农产品有比较强烈的需求;二是农场主本身学历水平比较高,技术人员经验丰富,农事生产的科技含量高,在推进生态农场建设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三是从产业功能上看,北京主要发展都市农业,走小而精的路线,目标客群主要是城市居民,不看重量,而是注重提升质,都市特点非常明显。

北京正大力推进生态农场建设,应进一步调动科研院校的支撑力量,优化扶持政策,发挥好国家级生态农场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带动更多农场参与进来,打造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品牌。

(作者系国家生态农场建设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编辑:赵金霞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