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绣花功夫打磨大运河畔的“文化明珠”
原标题:绣花功夫打磨大运河畔的“文化明珠”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千年大运河畔的“文化明珠”——剧院、图书馆、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已进入建设收尾阶段。寒冬里,消防、空调、机电,建设者们紧锣密鼓进行内部精装修,铆足干劲儿全力冲刺。
“越到最后阶段,咱们越要精益求精,打造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精品力作。”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副总经理沙钢保持着一贯的严谨。身为工程管理者,沙钢的目标非常明确,推进项目保质保量落地,让三大建筑从图纸变为一座座实物。
“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赫然屹立。三大建筑内部空间高大、层次多,结构比较复杂,这是内部施工的难点。沙钢来到现场,跟大伙儿边攀谈边叮嘱:“细节决定成败!得下足绣花功夫,一点点雕琢!”
图书馆形如“赤印”,地下16米,面积达3400平方米的智慧书库是一大特色亮点。藏书量达650万册的书库,将一改传统“人找书”的借阅体验,通过智能化技术变为“书找人”的服务模式——读者检索图书信息后,机械手一样的堆垛机将在高密度的书架间自动运行,升到相应高度,取出对应的书箱,找到所要图书。再经过自动化传送,约一两分钟就能将图书送到读者手中。
沙钢对此颇为自豪:建设者们正通过自己的绣花功夫,让书库拥有“神通”。
上个月开始,书库正式进场施工。先从最基础的书库地坪干起,地坪精度必须将1延米的误差控制在±1毫米以内。眼下,安装钢架的阶段也容不得毫厘之差,“只有现在安得准,才能保证后续书库运行起来精准无误。”沙钢说。
可容纳1200人的剧院音乐厅,混响时间设计为1.6秒,可让每一位现场观众都听到几乎同等品质的声音效果。此时,工人们正在给音乐厅墙壁挂铝板龙骨,为下一步安装墙面材料打基础。
音乐厅流体状态的曲面墙,需要先安装新材料玻璃纤维加强石膏板,并贴上一层红木皮。红木皮的厚度只有0.3到0.4毫米,跟一张铜版纸厚度相当。贴满音乐厅的墙和顶,大约有9000多平方米,还不能出现空鼓或棱角。这同样也是绣花功夫。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沙钢说,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副中心肩负着特殊使命,将努力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三大文化设施将是城市副中心率先建成的地标性公共文化建筑群,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大让我们很受鼓舞,大伙儿现在都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他信心满怀地表示,要把三大建筑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精品。(孙杰)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编辑:赵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