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怀柔长城脚下新农村:洞台村的新“动态”
原标题:长城脚下新农村:洞台村的新“动态”
清晨的阳光洒向燕山山脉,沿着蜿蜒的山路驱车行进,记者来到一座绿意环绕的静谧村庄——洞台村。
位于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西北部的洞台村,曾经村容村貌欠佳,产业结构单一。走进今天的洞台村,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整洁的柏油路、风格多样的民宿、林下作物的好收成,美丽乡村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这是9月8日拍摄的位于长城脚下的洞台村。 新华社记者 赵晨捷 摄
恰逢板栗收获季,在村头小广场,村民三五成群,说着各家今年的收成。村民王文田站在三轮车前收购板栗。说起过去村里的环境,老王直摇头:“脏水当街泼,路面全是裂缝,房前屋后堆满柴火。脏、乱、差!”
背靠慕田峪、响水湖长城景区,周边多个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看见别人靠乡村旅游挣了钱,咱们真羡慕。可村里环境不整治好,谁愿意来啊?”洞台村党支部书记王大江说。
全村老少下定决心做出改变。2018年完成“煤改电”工程,门前屋后的蜂窝煤、柴火堆消失了;2019年改造自来水与污水管道,建设污水处理站;2021年完成街道重建,全新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照亮夜晚归家路……
“这几年真是一年一个样。”王文田和不少村民都参与了村里的工程。在老王看来,如今的洞台村环境好了,民宿开起来了,游客也多了起来。说话间,他领着记者到他家参观。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洞台村村民王泊钧在自家民宿中打扫卫生(9月8日摄)。 新华社记者 田晨旭 摄
这是一处修葺一新的老宅子,如今已化身“拾光原舍旧梦”民宿。院内,王文田的儿子王泊钧正在收拾客房。王泊钧讲起往事:“别看现在我家民宿这么热闹,当初我爸还不同意呢!”
2016年,王泊钧辞去城里的工作,回到洞台村。“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乡村振兴,我觉得是个好机会。”回到家乡的王泊钧与乡亲们一起完善基础设施、优化乡村环境。
2021年,王泊钧动员家里投入20万元,将院子改造成精品民宿。一辈子务农的王文田不明白,为啥要花这么多钱搞装修,赔了怎么办?
王泊钧给父亲看别家民宿的样式和价格,掰着手指头算账。“我向我爸保证,这生意绝对亏不了。”
今年,修葺一新的院子正式对外营业。在刚过去的暑期,每周都能接待三四批游客。
“今年的收入预计不少于20万元,装修的钱一年就挣回来了。”王泊钧说,“我们一家是洞台村变化的见证者、建设者,更是受益者。”
乡村旅游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王大江介绍,除了自己经营民宿,村民去别家民宿工作也可以月入四五千元。村里还成立了物业公司,提升乡村环境、服务民宿户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
近几年,不少企业看好洞台村民宿业的发展势头,纷纷前来投资。“洞台村自然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我们最看重的就是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与静谧优美的乡村环境。”井邻民宿创始人石晶说。
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洞台村村民在采摘榆黄菇(8月10日摄)。 新华社发
蘑菇鲜汤、蘑菇炒肉、酥炸蘑菇……晌午时分,在井邻民宿的餐桌上,几道“蘑菇菜”得到食客好评。当地出产的栗蘑干也吸引了来往游客的目光。
盛产板栗的地方,怎么蘑菇成了新宠?记者在村民指引下来到一片栗树林。菌种摆放、喷水浇灌……洞台村第一书记吴尚军和三位农户正在忙碌着。
“今年新试种的赤松茸,可以自己吃,也能售卖,增加收入。”村民曹仲友说。
洞台村山地多、平地少,长久以来村民以种板栗、核桃为生,但销售渠道单一、产品形态初级,农产品卖不上好价钱。
一年前,来自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吴尚军成了洞台村的第一书记。在他看来,村里发展旅游业与新型农业是不可偏废的“两条腿”,发展好了还能相互助力。
吴尚军发挥专长,为村里协调引进适合林下栽培的栗蘑、黑木耳、玉木耳等10种食用菌,引导村民发展林下经济。他还引进了黄山楂、纸皮核桃等新林果品种和鲜食玉米、食用甘薯等蔬菜,丰富村民餐桌,也期望能成为新的“致富经”。
“一开始也有人不认可,村里的老人说‘我种了一辈子地还用你教’?”吴尚军回忆,为获取村民的信任,他耐心组织科普讲座,免费发放种子与化肥,让村民们感受“科技的力量”。
“这种子可比我们自己买的好太多了。”村民雷会民说。拿到新种子,有了新收成,村民们尝出新滋味,有了新想法。王文田琢磨,除了蘑菇和栗子,今年准备再种几种有机蔬菜,招待游客之余还能售卖。“希望农活和民宿都有好收成!”
如今,当上了洞台村党支部组织委员的王泊钧,“准备将积累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同时联合其他民宿共同推销村里的农副产品,探索更多的增收方式”。
日偏山岗,怀沙河畔,洞台村披上一片暖色。这里的父老乡亲,正为美好的未来共同奋斗着。
责任编辑:王鑫培
本网责编:赵廷举
本网编辑:赵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