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点帮扶 | 一缕蚕丝牵深情
炎炎夏日,正是种桑养蚕的好时节。每天一大早,蓝金秀就起床,趁着一夜的凉意未散,沿着红水河步行去基地上班,十分钟就到。
基地的全称叫六纳村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位于村委会旁边,由中国保利集团联合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粤桂协作办等单位共同出资兴建,已投入运营3年。
蓝金秀家住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曾经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了供孩子上学,摆脱贫困,她曾背井离乡到广东的五金厂打工,除去房租,一个月累死累活最多剩2千块钱,还要省吃俭用才行。
她现在每月的工资?4000元。
6月23日,保利集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孙丽霞、副总经理王兴晔、总经理助理王波等到定点帮扶村板河村调研,走访慰问农户。
忻城是全国桑蚕第二大县,属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13年以来,中国保利集团先后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2000多万元,为老区人民如期脱贫、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多年来,保利集团利用丝绸业务优势,结合忻城资源禀赋,围绕桑蚕做文章,用一缕蚕丝牵起了浓浓的帮扶情。
在六纳村,像蓝金秀这样在基地上班挣“高薪”的有20多人,其中脱贫户8人。
但并不是在基地当全职工人才挣钱,基地的建成使用,彻底改变了当地曾经“散、小、乱”的桑蚕产业。负责运营的公司属广西农村投资集团下属企业,在保利集团的支持下,以“小蚕标准化、设备标准化、流程标准化”三项标准化为主要内容推广标准化养蚕,让农户养蚕获得增产增收,有效助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小蚕标准化即引导农户由原来饲养来源分散、质量参差不齐的三龄蚕转变为工厂集中化培育的优质四龄蚕。相较于三龄蚕,四龄蚕具有成活率高、饲养周期短的特点,适合农村养蚕技术水平有限、人蚕共居以及追求见效快的实际情况。
设备标准化即引导农户安装简易上簇、采茧设备,推广木质方格簇。
流程标准化即开展技术培训、入户指导,鼓励引导农户按照“两消一洗一熏”的消毒原则,进行科学化养蚕。
6月23日,保利集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孙丽霞、副总经理王兴晔、总经理助理王波等到正在建设的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调研。
随着基地标准化的逐年推进,对农户的增收带动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据统计,今年六纳村标准化桑蚕种养示范基地前两批发蚕的上簇率达到99.2%,每张产茧约120斤,较2021年的每张高出约20%。
数据的背后,是养蚕户立竿见影的收入上升。蓝金秀在基地挣工资,她的丈夫潘刚在家也是拿月薪。蓝金秀家种了2亩多桑田,参与基地的标准化养蚕后,每半个月即可产出100斤高质量蚕茧,按市价20—25元计算,一个月蚕茧纯收入能达到3500元。比传统养蚕模式,每月增收近1000元。
6月23日,忻城县古蓬镇上浪村标准化桑蚕培育示范点,务工人员正在忙碌。
6月23日,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脱贫户罗耀春家里,老伴蓝翠荣正在喂蚕。
种桑养蚕,勤劳发家。只要悉心照料,六七十岁的老人,每月一样能挣两三千元。记者走访了脱贫户罗耀春家,儿女外出打工了,老两口两人跟着基地种桑养蚕,每月卖2次茧,月收入近3000元。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一年。6月22-23日,保利集团党委常委、纪委书记孙丽霞、副总经理王兴晔、总经理助理王波等一行到忻城调研。孙丽霞介绍,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党中央战略决策,高质量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保利集团出台了《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工作管理办法》,全面厘清工作条线和管理流程,进一步明晰子公司和挂职干部责任,争取做出一批实实在在留得下、有规模、做得长、出实效的帮扶项目。
“乡村振兴,关键是人和业的振兴。”保利集团挂职干部、忻城县委常委、副县长王音毓表示,今年除了帮助建设更多优质标准化桑蚕基地、支持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三江口(忻城)茧丝绸产业园,做大桑蚕、茧丝绸产业外,还将启动建设全国第一家央地结合、服务产业、特色鲜明的中国保利(忻城)乡村振兴学院,为忻城乡村振兴培育更多的高素质乡村人才,让产业的收益留在县域、留在乡村。
6月23日,在保利集团定点帮扶的板河村,村民正在直播卖货。
六纳村位于乐滩竹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悠悠红水河从村前流过。家门前的绿水青山和读中学的孩子,是蓝金秀在外打工的时候,最怀念的。
现在,她回来了。(高永伟 刘红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