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美丽的邂逅——李青松生态散文集《北京的山》读书会侧记
6月25日下午,浙江省江山市生态作协借着难得遇上的双休日,安排了一场李青松生态散文集《北京的山》读书会。这场读书会,会员们期盼好久了,受疫情影响安排了几次才最后定下来。
《北京的山》这部书是李青松先生今年新出版的力作,全书将近三十万字,里面选取了李先生最近几年发表在全国各大重点文学期刊的作品,都是清一色的生态文学,在生态文学这块领域,完全可以称得是精典手笔。这场读书会,可以说是一场美丽的邂逅。
首先发言的祝新源老师,他很实在,又很直爽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想。他说,文学的阅读交流,越到最后,发言的难度越大,因为不能重复前人的内容。他只好首当其冲地第一个发言了。祝新源老师是做微信公号栏目的一把好手,在文学的创作上,很有一番韧劲。他提出李松青先生的《北京的山》从内容到表达形式,都有自己独有的个性。这是一位善于学习的作家,又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在学习中挖掘,在勤奋中耕耘。
第二个发言的是笔名星星的会员,星星当过老师,做起事来像小学生一样认真,也曾在省级、国家级文学刊物探头探脑地发表过几篇文章,他认真地写下了读书笔记,什么《吞云吐雾挥手间》,洋洋上千字的文稿,很能看出他对此事的专注。他说,《北京的山》一书,作者的每一篇稿子都是经过自己大量的调查研究,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之后才着手创作的,每一篇作品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字字见作者的苦心。要写出生态文学的精品,除了要勤于学习,乐于思考,还要像李青松先生那样有情怀,有思想,有大爱。
生态作协主席周建新不忘及时地给每个发言的会员评点和鼓励。第三个交流,他推荐周辉芬老师,他说周辉芬老师在二三十年前就曾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文学评论,是一位我们江山不可多得的评论好手,一定要多开金口,指点一下晚辈。周辉芬老师今年七十又三,是一位文坛女将,平时不轻易出笔,一出手就是分量不轻的稿子。她很谦虚地说,思维不如以前,身体不如以前,更难说是指点晚辈了。她只能谈点自己几次阅读后的感想。几次阅读,那是上百万字的阅读量了。作为七十多岁的女性,要在短时间内精心阅读这么多量的文字,确实难能可贵的。可见,李青松的生态文学散文集《北京的山》,在文学圈子内,很受人们的喜爱。她说,散文集往往有一个缺陷,就是虎头蛇尾,开篇写得很有气势,可到后面,渐渐一篇更比一篇淡了,到了最末一篇,阅读的味,就显得淡淡的,根本不值得人们一品。可李青松的生态散文集《北京的山》是虎头豹尾,开头是气势恢弘,末篇是豹子强尾,依旧有一种横扫千军之感。读李青松的生态散文,篇篇让人不倦。字字见血,句句深刻。
刚在《作家报》发表凌鼎年微小说评论的王石良,毕竟是当老师出身,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李青松生态散文集《北京的山》一书。他说李青松的生态散文有故事,趣味性强;有科学,读之能让人获取知识,开阔眼界,受益匪浅;有情怀,将大爱之心巧妙地融于文字之中;文学性强,每一篇,每一句,都是经过作者精心设计过的。另有,还充满着诗意。就如《塘源口的猕猴桃》一文中的重庆女孩,就是一个很有诗意的故事。
王石良老师对阅读很有自己的创意,他提议让一位喜欢朗读的天涯老师读一读文中那个艄翁的叫号子,这是作者花了一定篇幅特意记录下来的。天涯老师马上配合,他读上句,我们读下句,那气氛,那气势,仿佛我们回到了文中的场景。哦,大家全明白了。为什么作者要花上这么多篇幅书写,就是让读者在阅读时有一种再现生活的感觉。这样的书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神来之笔。
喜欢写现代诗的一米阳光,是一位偶有小诗发表在省级以上文学专刊或专栏的女青年。她从写诗的角度解读了李青松的作品。她说李青松的生态散文,能从别人不易发现的内容中,深挖出颇有分量的东西,对写诗也很有启发。
大家在热烈、友好、和谐、真情的氛围中讨论着,一部三十万字的生态散文集,将这么多人的心聚到了一起。可见这书是多么的有魔力。
最后发言的是李治本老师,是前任文联书记。在省级、国家级文学平台上,不仅获过大奖,还发表了一些有分量的作品,在全国文学期刊《中华文学》上得到隆重推荐。他说,最近几年一直在关注李青松,可以说对李青松每一篇发表的作品,都进行认真地研读。李青松是位十分善于学习的作家,并且善于观察,对自己笔下每一种动植物的个性特点,都一一了如指掌。他的落笔,常常出奇不意,表达独特,只要是李青松的作品,根本不用看文章署名,就知是不是他的手笔。没有李青松的影响,就没有他现在的改变。李青松常反观自然,反观自我,因而常有与众不同的生态文学新作、大作问世。
就当今来说, 生态文学不能说是任重道远,而是提倡与每一位文学爱好者心灵的吻合。唯如此,我们的生态文学这杆旗帜,才能阳光大气地挥舞在空中。
毕竟是当过文联书记的李治本,概括起文学来,自然有自己不同凡响的回应。他说自己对李青松《北京的山》反复研读了三次,连书中的每一个标点都没有落过。
李治本强调生态文学是当今,至乃以后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是不可忽缺的文学现象。《北京的山》一书,由山而起,自然而然地激起生机。在自然空间里,将生态转化成文学力量,作品以沉浸式的创作手法,情景式的表达方式,富有想象力和穿透力,语言大气,逻辑思维宽泛,情节联想生动,自然的思考,生态的思索,生活的哲理,屏利冷隽之中含着热情,质朴而富有于幽默感,文风平易近人又别具风格。
读李青松先生的作品,如渴止咳,如文似画,激起我们对生态文学的热爱,激发思维活力,引领创作方向,登攀生态文学新高度。《北京的山》,如旷野中的一声呐喊,在我们心中荡起层层涟渏。纵横挥阖从容,登高望远天地阔。
真是一场难得的美丽邂逅,堪称得上是一次文学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