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产业强镇申报的相关政策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切问题的前提。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就必须⼤⼒发展乡村产业强镇。
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是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举措,其申报以县级⼈民政府为主体,实施以乡镇为主体,以⽰范带动乡村产业⾼质量发展为⽬标,整合各⽅⼒量,聚合各类资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区域 协调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点。
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会同财政部贯彻中央部署,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90亿元,⽀持811个镇(乡)聚焦主导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建设 产业链条延长、业态类型丰富、创业创新活跃、联农带农紧密的农业产业强镇。
农业产业强镇项⽬如何申报?
要点⼀:选产业
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项⽬作为农业农村领域明确资⾦⽀持的竞争性项⽬(⼀定要注意这是竞争性项⽬),在县级层⾯来说,可选的产业可能不⽌1个,有些地⽅形成了2-3个⽀柱产业。我们要注意到,产业强镇项⽬不仅是在本省的某⼀类产业中竞争,更多的是要在⼤农业中去评审排名,还要关注到本省已经创建的农业产业强镇所涉及的主导产业,以湖北为例,从2019年开始茶叶和休闲农业产业在省级层⾯已不列⼊⽀持范围。
综上,县级层⾯所选的主导产业⼀定是列⼊⽀持范围且有区域特⾊、有发展基础、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的县域主导产业,最好是确定⼀个主导产业,且主导产业能细分到某⼀类,⽐如红安县红苕产业、安徽泗县的⼭芋产业、南漳县⾹菇产业。
要点⼆:选乡镇
农业产业强镇分为创建和实施两⼤阶段。从创建阶段来说,部分地⽅在做选择的时候存在⼀定误区,将产业⼤镇选出来申报,⽽所谓的“⼤”仅仅是在规模上有所体现,殊不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的创建在主导产业发展的多环节都有创建要求,要认真研究创建指南,可以说从科学规划,到良种繁育、绿⾊⽣产、精深加⼯、仓储流通、品牌培育、科技⽀撑、联农带农等领域都覆盖了,这就要求县级政府所选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定是围绕着⽣产、加⼯、流通等多环节全产业链来发展,且产业链条长、产业价值⾼、产业融合⽐较好的乡镇作为⾸选。
从后期实施来说,乡镇作为实施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的主体,乡镇主体选得好不好直接决定项⽬的建设成败。县级政府要综合乡镇党委领导班⼦来选,综合能⼒强的优先考虑。
要点三:选重点
农业产业强镇后续项⽬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围绕种(养)基地、精深加⼯、仓储物流、科技⽀撑、品牌建设、融合发展等全产业链环节进⾏统筹谋划,坚持“需要什么建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哪项弱补哪项”,重点在补短板、强弱项、延链条上下功夫,不能⾯⾯俱到。
在产业强镇申报条件中明确了主导产业资源丰富、基地建设优势明显、种养业技术先进等必要条件,所以项⽬建设中要将农产品精深加⼯和扩⼤销售环节作为重点。
要点四:选主体
项⽬的建设要依托市场主体,农业产业强镇项⽬参与建设的市场主体不能⼀家独⼤,也不能多个主体撒胡椒⾯,建议遴选5-10家市场主体参与建设,满⾜项⽬实施周期内⾄少能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投资意向。所选主体要做到“产业确有需要、⾃筹资⾦有保障、建设积极、有联农带农的社会责任”,确保项⽬建设落到实处。
要点五:分资⾦
农业产业强镇项⽬中央⽀持资⾦1000万,结合要点三,要将农产品精深加⼯和扩⼤销售环节作为重点⽀持,同时项⽬资⾦不能列⽀与产业发展⽆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能⽤于楼堂馆所和园林绿化,不能⽤于基本农⽥、追溯系统、农机补贴等普惠性政策⽀持项⽬,不能列⽀项⽬规划设计、⼟地招标、审计管理等经费。要合理利⽤中央项⽬资⾦,将其作为⼀个杠杆,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到产业发展和项⽬建设中,同时要秉承⾼质量发展原则,不做低效重复建设。
要点六:做⽅案
实施⽅案的编制,要符合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实际,不能盲⽬的瞎编乱造, 不能⽤“⾼标准就是⾼投⼊”的观念谋划项⽬建设。⼀般项⽬的申报时间在1个⽉左右,建议请专业的机构提前谋划、深⼊调研、摸清需求、做实⽅案,单个项⽬明确到具体建设单位、实施地点,测算出投资及奖补额度,保证项⽬落地。同时,⽅案的编写要围绕农业产业强镇申报的条件,将产业的发展优势和发展成效⽤简洁的语⾔和数据进⾏概况,避免出现题⽂不匹配、语句不通顺、亮点不突出等问题。
那么,在产业强镇建设中,可以总结出哪些模式分享?以产业为媒,建“圈”发展能迸发出怎样的活⼒?
模式⼀:强化基地建设型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从源头强化产业基础,突出主导产业优势,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引导企业重⼼下沉,从源头强化产业基础,是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重要内容之⼀。
案例:阳王镇以农业产业强镇⽰范建设项⽬建设为契机,发展标准化中药材种植⽰范基地,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标准化⽣产速度,完善产业链条,逐步建成“基地+加⼯+市场+服务”全产业链⽣产新格局。
如今,博⼤农产品公司、⼭西康庄药业等知名企业已相继与阳王镇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了初级加⼯基地;北京同仁堂、葵花药业、振东集团等多家知名药企也与合作社建⽴了长期供货合作关系,阳王镇的农业效益正不断提升,产业融合发展的核⼼竞争⼒也在逐步加强。
模式⼆:加⼯物流带动型
做强农产品加⼯业,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农产品加⼯业作为全产业链中的关键环节,既能反向促进⽣产端专业化、标准化⽣产,⼜能使农业上下游相关产业、环节有机融合,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中,农产品加⼯业对乡镇形成⽣产与加⼯、产品与市场协调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案例:辽宁省庄河市⽯城乡在加⼯业上致⼒于产品创新,充分发挥⼤连上品堂海洋⽣物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重点发展精细化⽔产制品,⼤连上品堂海洋⽣物有限公司⾃主研发加⼯的“即⾷海参”“原味海参”,开创了⾏业即⾷海参的先河,被授予“国家海洋⾷品⼯程技术研究中⼼上品堂⼤连海参产业化基地”,是全国唯⼀⼀个海参产业化基地。
模式三:带动社会投⼊型
带动社会⼒量投⼊,多⽅参与共建共享,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是⼀项政府统筹、多⽅参与的共建共享⼯程。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过程中,政府部门牵头提供扶持政策和财政资⾦⽀持,社会资本、资源、技术、⼈才等产业发展⽀撑要素陆续进驻,⽅能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建⽴长效运营机制,做⼤做强⽀柱产业。
案例:内蒙古⾃治区乌海市海勃湾区千⾥⼭镇⼀⽅⾯依托农业公司吸纳当地贫困户和村民种植葡萄,采⽤四统⼀模式(统⼀苗⽊、统⼀技术、统⼀肥⽔、统⼀管理)进⾏指导,并在葡萄成熟后由农业公司进⾏统⼀收购,保证产业原材料的⾼品质⽣产;另⼀⽅⾯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学成⽴葡萄研究所,组织专家、技术⼈员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通过实施葡萄架形改造、品种改良和⽴体种养,葡萄产量⼤⼤增加,亩产由1000公⽄/亩提升⾄2000公⽄/亩,葡萄种植每亩实现增收2万元。
模式四:绿⾊循环发展型
发展⽣态循环产业链,提⾼农业全要素⽣产率,推进绿⾊循环,优质⾼效特⾊农业发展,是实施质量兴农、绿⾊兴农战略的有效切⼊点,对深⼊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提⾼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意义重⼤。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与绿⾊循环优质⾼效特⾊农业发展在建设标准化⽣产⽰范基地、延伸绿⾊优质特⾊农产品产业链,以及加强质量管理和品牌运营服务等项⽬上是相辅相成的。
案例:湖南省湘乡市东郊乡的绿⾊循环发展则着重在⽴体种养上。东郊乡始终坚持“⽣态+农业”“创新+农业”“科技+农业”的基本核⼼理念,着⼒发展特⾊⽣态综合种养产业,⽬前已形成稻⽥绿⾊⽣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稻—鱼⽴体⽣态循环种养模式、稻—N⽴体⽣态循环种养模式、芡⽥绿⾊⽣态循环综合种养新模式等多种模式同步发展的原⽣态、⾼品质⽣态循环农业。
模式五:产城融合发展型
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产城融合既是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重要⽬标,也是推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的重要⼿段。产城融合要求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注重主导产业与城乡建设的同步规划、同步发展,最终实现资源共享、链条共建。
案例:⼭东省禹城市伦镇⾃喻为三产融合的“保姆”,在农业产业强镇建设中,把产业发展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抓好服务架构建设,实现产业发展与城乡建设⽹格化推进。党建中,以⾏业党委“伦镇‘三农’服务综合党委”为龙头,与各党总⽀、各村党⽀部构成三级党的组织⽹格;经济组织中,以镇“三农”服务中⼼为平台,与各区域联合社、党⽀部领办合作社构建三级产业经济组织⽹格;服务机构中,以村党⽀部领办合作社为龙头,形成“党⽀部+合作社+社员”的村合作社服务⽹格。
模式六:创响特⾊品牌型
创响乡村特⾊品牌,为优质农产品赋能。传统农业产品之所以价值不⾼,很⼤程度上源于规模不⼤、品牌不显。作为品质和服务的象征,农产品品牌为农产品赋予了⼀定的特殊标识,更有助于农产品开拓市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旨在扶持乡村经济,推进产业融合,引领乡村产业⾼质量发展,更要在品牌建设上狠下功夫。
案例:⼴东省珠海市⽩蕉镇紧紧围绕“‘姓’鲈、为鲈、兴鲈”的建设宗旨,发挥“⽩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和“中国海鲈之乡”的品牌优势,在2017年⾄2019年间连续举办“⽩蕉海鲈”形象设计⼤赛和三届“⽩蕉海鲈”旅游⽂化节,2018年“⽩蕉海鲈”被列⼊农业农村部⾸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农产品品牌名单。⽩蕉海鲈俨然成了⽩蕉镇的⼀张⽂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