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乡村教育要为乡村振兴贡献什么

来源:光明日报发布时间:06-07
分享到:

教育是乡村的重要支柱,承担着为乡村发展提供人才条件、文化条件等重要功能。当前,需要找准乡村教育的发力点,强化乡村教育与乡村其他发展环节的结合,消解城乡教育不平衡,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以需求性教育疏通乡村发展中“束书不观”的堵点

乡村教育既要“扎根”,又要“破土”,实现生活式、需要式、生存式、尊重式教育,避免“束书不观”、脱离现实的空疏学风,让学生增知识、强精神、强化乡村发展认同,激活他们投身乡村振兴的主动性和自信品质。

一方面,乡村教育应当关注乡村发展,面向乡村生活。农村长大的孩子,理应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和情感。乡村教育需坚持立足乡村生活之中,开发本土性的教育资源,建设富有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形成特色课堂、特色项目,以真实、贴切的教学内容提升教育效果,激发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对乡村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特别是“双减”政策的实施,有助于乡村教育发展“有根的特色教育”。需注意的是,乡村教育既要“减”又要“增”,“增”,一方面是指以红色教育为引擎,挖掘乡村革命故事,传承红色革命意志,增强学生的爱国感情,丰富课堂色彩;另一方面是以“绿色”为主打色,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强化生态教育,打造乡村教育的亮点,引导学生参与到农业劳动之中,在劳动中塑造品格。

另一方面,乡村教育应当回归教育本质,面向学生群体。“学生少”是很多乡村学校的现状,基于此,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更要精准化。需要明确的是,乡村教育不是“鲤鱼跃龙门”的个体式关注,而是面向所有需要被关心的个体,应重视学生群体的发展,坚持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可通过在乡村举办展览、知识讲座、兴趣培训班、学习大讲堂等方式满足其需求。应尊重个体性差异,建立乡村少年宫,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艺术辅导等帮助与服务。

 以系统性教育改善乡村发展中“一木难扶”的难点

乡村教育是嵌于乡村文化、农民权益、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之内的焦点和中心问题,教育元素要与其他元素协同配合,共同下好“一盘棋”,打造以点带面的“1+1>2”的乡村振兴系统机制,避免教育发展单打独斗、“一木难扶”。

首先,完善“组织+教育”的发展模式。依靠党的全面领导,做好顶层设计,打破地域限制,整体提升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可由县级党组织直接领导乡村教育建设,将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吸引社会力量关注与帮扶乡村教育,改善乡村学校办学质量。由教育部门牵头,联系相关部门,齐抓共建,投入到乡村教育的资源整合与优化之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聘请专家学者对基层党员干部进行以教育为主题的培训,增强他们为乡村教育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其次,打造“文化+教育”的发展模式。乡村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文化供给,扩充学生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应将乡村文化的可贵因素融入学校文化建设之中,让“软实力”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硬支撑”。如村规民约等乡村文化,蕴含着深厚的乡土情意、乡土思维,可开设专门的文化课,设定丰富多样的授课内容,让乡村文化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滋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同时,树立富有特色的乡村精神旗帜,如弘扬“南泥湾精神”等代表农村农民奋斗形象的可贵精神,树立以张桂梅、张鹏程等为代表的乡村教育模范,形成乡村振兴中的精神坐标,以“小气场”推动形成“大气候”。

再次,强化“人才+教育”的发展模式。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农民学习新思想、新技术,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扎稳乡村教育和乡村振兴的根基。鼓励“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乡土人才进课堂,开设技能学习班,既面向学生,也面向成人,以专业技能丰富乡村教育内容。创新人才柔性引进管理办法,对于支持乡村振兴的人才,在人才发展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和倾斜,努力营造人才振兴促教育、教育促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以开放性教育化解乡村发展“茕茕孑立”的“忧点”

乡村教育兴则乡村兴。新时代乡村教育要走开放、多样的发展道路,以乡村学校为主、社会各方资源为辅,形成立体的多样化教育主体,让乡村学校力量单薄的“忧点”转化成“汇智聚力”的优点。

一是要推动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注重发挥群众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运用宣传栏、村民会议等方式,引导农民参与到乡村教育的建设中来,共同丰富乡村教育的社会情感、价值情感。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定期组织座谈、家访、家长会,用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打造学校、家庭携手共进的教育模式。利用乡村舞台和服务中心,开展家庭教育知识、理论政策宣讲等活动,为群众送书刊、信息等共享资料。对于不具备完整家庭教育能力的经济困难家庭、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等,应开展维护其权益的教育服务活动,以“学校+家庭”的模式共担教育责任。

二是要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整合学校、相关社会单位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提供适合乡村学生特点的活动场馆、场地和设施,完善学生社会活动项目,提高活动场所影响力。成立乡村助导机构,把关心学生成长纳入乡村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乡村学生提供必要的成长辅导和道德教育服务。基层政府和学校可以共同组织学生参加公益性劳动与实践,打造“四个一”活动(一场讲座、一次观摩、一次演讲、一次写作),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民生。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利用各种协会鼓励民间投资乡村教育,建立乡村教育发展基金,赞助公益性乡村教育活动和项目;建设乡村电子阅览室,提供优秀读物和文体器材。

三是要推动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相结合。提升乡村教育质量,教师是关键。乡村教师迫切需要与更多同行加强交流,通过更多、更规范的平台学习专业技能,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应树立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发展理念,打造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交流平台,为每个乡村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联络员,定点帮扶,开展讲座、宣讲等活动,就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等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乡村教育要善于运用网络技术,可通过网络将同年级的城市学校学生与乡村学校学生联结起来,定期让城乡学生开展线上交流学习,增进了解、拉近距离,让孩子们在同一片教育晴空下茁壮成长。

(作者:徐秦法、刘星亮,分别系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广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