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技术更新,农学博士回乡,春风吹拂京郊农事兴
春分过,农事兴。暖阳洒向广阔大地,春风哼着劳动号子,为勤劳的农人鼓劲。京郊的农事新景正徐徐展开。
顺义农民开着农用车给冬小麦施肥。
新技术 蔬菜幼苗水中培
湿润的热气扑面而来,步入温室大棚,一盘盘载着蔬菜幼苗的苗盘漂浮在超大水池上。“这法子是从云南学来的,原本是用来培育烟叶的,我们尝试用在蔬菜育苗上,没想到还真成了。”高士有说。
位于顺义区大孙各庄镇前陆马村的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是北京市首家漂浮育苗场,高士有是合作社的负责人,这一新技术的尝试,始于2015年。如今,该基地一年育出2000多万株叶菜,不仅服务本地菜农,还卖到了通州、大兴、密云以及河北省的三河、张北、沽源等地。
在昌平小汤山农业园,北京市首家潮汐式育苗棚同样令人眼界大开。一排排蔬菜幼苗摆在栽培床上,由电脑控制营养液灌溉,完成后排出。这种育苗方式能够较好地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同时节水节肥效果显著。目前正在密云、大兴、朝阳等地逐步推广。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曹彩红介绍,北京现有蔬菜生产中有60%左右蔬菜品种需要育苗,从2012年起大力开展集约化育苗科技研发与推广服务,今年全市蔬菜集约化育苗约2.05亿株,比去年同期增长2%,尤其生菜、芹菜等叶类蔬菜育苗量增长迅速。以床架式穴盘育苗、漂浮育苗和潮汐育苗为主的育苗技术,让市民的菜篮子更加丰富。
新气象 农学博士回乡创业
在京郊的田野间,不仅有技法娴熟的老把式,更多的年轻面孔也加入了春耕大潮,他们带来了新技术、新思想、新气象。
顺义区杨镇东焦各庄村,在一片特殊的温室大棚里,草莓植株从白色的管子冒出来,红彤彤的果实垂在两侧。摘果不用弯腰,草莓不沾泥土,这让从事草莓种植的老把式孙振刚心里直犯嘀咕:“这能行吗?别把地给祸祸了。”
除了新奇的种植方式,让老孙不安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位指导技术的小姑娘脸有些嫩。1983年出生的王颖是位农学博士,毕业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硕士研究生阶段专攻设施园艺,博士研究生阶段在植物病理方向深耕。2014年,抱着学有所成、扎根土地的理想,她到昌平区租下一栋大棚,用无土栽培技术种植圣女果。果子还没长成,一场意料之外的特大暴雨把设备和菜苗全淹了。
“一年的租约,还剩下半年,干脆种点自己喜欢的草莓。”王颖说,那时候,无土栽培草莓的技术还停留在示范展示阶段,大规模种植仍是未知。无土栽培有几个明显的优势:悬在空中的草莓,采摘效率高,还干净。“最主要的是,草莓以土传病害为主,基质栽培便于消毒杀菌,病虫害明显减少。水肥控制更精准,如果头茬果不甜,补充养料,三五天就能调整过来。”王颖说。
从设想到实现,王颖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题,实现稳定投产。无药物催熟、标准化培育的草莓干净又漂亮,口感极佳,供不应求。如今她与朋友在顺义合伙建设的新大棚里,又尝试了育苗环节的新技术,移栽前经过冷冻,草莓下果时间提前一个月。
眼看这新法子真好用,孙振刚也心动了,准备向这位年轻的“老师傅”请教,把自家的草莓棚也给升升级。
新场景 农机手不把方向盘
耕牛上岸、铁牛下地,这是不少农人曾经描绘的未来农业新图景,展现的是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的期待。如今,这一图景已在北京成为现实。
小麦田里,搭载了北斗系统的智能播种机正在前行,稳坐驾驶室的司庆振不用控制车辆,车轮依照设定好的轨迹徐徐前行,看向身后,一排排麦垄笔直,间隔均匀,凡是拖拉机走过的地方,土地片片严丝合缝,既不会多种也不会错漏。
虽三十出头,司庆振的农机驾龄长达10余年。年龄不大,技术顶尖,曾在全国农机手大赛中入围前十。“摆弄这些大型机械,年轻人学得快,干得好。”兴农天力农机合作社总经理陈国龙说,如今社里40多位农机手,“80后”占了三分之一。
眼下,冬小麦补肥、春小麦播种正值关键时期,各式各样的农业机械大大缩短了耕耘耗时。“300多亩地,有大半天就干完了。”陈国龙说,更自豪的是,用的是咱国产的机械。以前,农业机械市场几乎被进口产品垄断,由于外国的制造技术更成熟,故障率低不少。“农活就那么几天,效率特别重要。”陈国龙解释,如今雷沃、东方红等国产牌子已经比肩甚至超越进口货,质量好、操作佳,价格还低一半。
顺义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6%,2021年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200余台。粮食生产面积达17.44万亩,成立了23个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20家示范家庭农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超过70%,粮食规模化生产水平大幅提升。
通讯员:律超
责编:赵廷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