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农业碳中和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内蒙古农牧业的“双碳”发展
【编者按】
今天,黑龙江【频道】推出四篇,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赵永华,关于农牧业领域如何更好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系列报道,赵永华副厅长长期从事农牧业工作,在生态环保发展研究及工业二氧化碳利用于农牧业等诸多领域造诣颇深,曾出版《绿色呼吁》与《区域经济散论》等专业论著。
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郝益东,在给《绿色呼唤》一书所作的序中评价说:赵永华同志的《绿色呼唤》一书,总结了自治区生态建设、畜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和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对已被国家肯定并进行推广的,在退耕还林还草战略进行了理论和科学的论证。
相信,赵永华副厅长的四篇数据详实、思路开阔、内容具体的论述,不仅对农业碳中和的具体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科学引导。同时,指明了具有发展前景清晰、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良好、并紧扣国家“双碳”相关政策等特点的产业模式,对全国农牧业领域利用工业二氧化碳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被习近平总书记寄予厚望的内蒙古自治区,作为能源和农牧业大省,担负着建立“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重要使命。赵副厅长对于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应用的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为自治区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保持粮食和重要农畜产品有效供给,贯彻落实自治区“十四五”规划要求和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供了可借鉴和可复制推广的模式,为推进自治区全面实现“双碳”目标和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碳中和中需要搞清楚的问题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赵永华副厅长访谈系列报道之一
黑龙江频道主编刘博 通讯员韩伟报道
主编问:人类生存面临的环境问题是怎样的?造成目前这样的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赵永华副厅长答:现在环境最大的问题就是自然灾害增多,最近郑州的大水、山西的大水,以及去年入冬东北的大雪,都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经济带来很大的危害,现在(人们)最希望的就是风调雨顺。世界各国都认为造成这些危害的根本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过多。所以,世界各国都在减排二氧化碳。2008年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就确定了各国减排二氧化碳目标,中国到2020年二氧化碳减排40-45%。2015年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又再次要求世界各国都要减排二氧化碳,提出了中国在2030年要减排65%,同时,要在2030年之前达到碳达峰。同时,世界各国都有一个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时间,比如说:美国是2035年碳中和,日本是2050年碳中和,我们国家是2060年碳中和。
主编问:我国作为大国担当,是怎样应对严峻环境气候的?
赵永华副厅长答:气候变化,大家一致认为是二氧化碳造成的,所以,各国都在减排二氧化碳。我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总书记在好多会上都讲,我们要减排二氧化碳,并提出我国一定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减排二氧化碳。到2030年减排65%,压力是很大的,因为我家现在正在发展阶段,还没有达到峰值,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一些煤化工企业还在上,如果限制二氧化碳,它就上不去了,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想利用二氧化碳的办法。
专家们提出各种办法,比如说,增加光伏、新能源,这些应该都有效。但是,煤化工业、燃煤电厂,可以说一段时间内是取消不了的。这样的话,对二氧化碳的利用,就是我们一个最关键的突破点。
主编问:农牧业对碳达峰碳中和的作用?
赵永华副厅长答:现在呢,我们农牧部门主要是研究推广农业上利用二氧化碳的问题。农业生产,说到底就是一个二氧化碳和水在光的作用下生成有机物的过程。现在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是416ppm,我们看到的相关材料介绍有280ppm、320ppm、360ppm、380ppm、400ppm、416ppm,都对,因为它是在不同的时期,二氧化碳的量一直在增加,但作物生长最需要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是1400ppm,也就是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没有达到作物所需求的,还需要补充2/3。
农业上增施二氧化碳以后,增产幅度是非常大的,举个例子,作物生长,需要二氧化碳和水占95%,氮、磷、钾占不到4%,其他十四种元素占1%多一点。水呢,靠自然降雨到人工灌溉,产量增加了1-5倍,比如我们呼市地区,旱地小麦就是二三百斤(亩产),水地小麦能达到一千斤(亩产),这就说明,水的增产作用有多大了,从二三百斤到一千斤。
啥叫旱地小麦呢,就是靠自然降雨,大约在七月份收获的时候,(降雨)量大概是250毫米左右,就有250多斤的产量。啥叫水地小麦,就是旱地的基础上,灌溉3-4次水,按1次(灌溉)100毫米算,达到650-700毫米的时候,产量就达到一千斤。就是说,补充60%的水,产量就增加2-3倍或3-4倍。若在作物生长过程补充所需的二氧化碳,增加三分之二,那它的增产幅度一定很大。
美国新泽西州一个农场,他们搞了多年的二氧化碳施肥试验,得出的结论是:在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和作物生长的结果期增施二氧化碳增产幅度最明显,在这两个时期增施二氧化碳,蔬菜增产90%,水稻增产70%、高粱增产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