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公布325个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等重要活动……2021年,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批纲领性政策文件的印发,指导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一系列非遗主题活动的举办,让非遗保护传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成果;一些“非遗+旅游”产品业态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活化利用渠道,推动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政策引领 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一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一批政策文件系统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遗保护传承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新时代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0月,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12月,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增强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强非遗保护机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目前,全国30个省(区、市)已相继出台非遗保护条例,国内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项目名录日益丰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个,一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名录。9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445家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及2021年度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发挥优势 保护成果人民共享
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过程中,非遗切实发挥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的独特优势,成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未来,非遗将持续焕发文化魅力,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滋养。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身穿民族服饰的两会代表委员吸引了媒体的关注。重庆市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绍玉便是其中之一。她说:“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很多贫困户学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里学习苗绣技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她们一边在村里照顾老人、孩子,一边制作苗绣产品,其产品由企业统一收集后,在景区、电商平台销售。接下来,我们将面向更多群体开放工坊,让更多村民学习苗绣技艺,带动他们持续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放眼全国,一个个鲜活的非遗扶贫案例,为贫困地区发展致富提供了积极借鉴的经验。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在非遗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基础上,继续推动非遗工坊(原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展出全国1200余位非遗传承人创作的1500余件(套)作品;非遗购物节吸引7000余家非遗店铺、6万余种非遗产品参与线上线下销售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线上展播20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访谈综艺节目;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国各省(区、市)线上线下陆续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4100余项;“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集中展览19个对口援疆省市和新疆14个地(州、市)的20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文旅融合 非遗活化路径拓展
在山东济南百花洲看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在江苏无锡古运河乘船欣赏非遗演艺……2021年,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线路、旅游产品,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
湖南发布10条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线路串联156个非遗传承点,涉及367个非遗项目;江苏公布首批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包括无锡市惠山古镇、苏州太湖园博园等景区;四川公布首批10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涉及传统工艺类、传统美术类等多门类,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结合;山东设立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遗保护融入城市生活……2021年,各地大力拓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实现非遗活化、体验升级。
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也积极走进景区,多渠道开展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提升游客体验。“80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济南皮影戏)济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娟,经常在济南百花洲国家传统工艺工作站表演皮影戏,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她致力于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1917年高祖父将皮影戏带到济南的家族历史,创作了《假戏真唱》皮影戏,用济南皮影的百年变化,以小见大,反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李娟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认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正确把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旅融合必须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文化旅游的意义在于欣赏文化差异性,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同时,振兴手工艺和激活民俗文化是保护非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依靠群众力量开展乡土艺术活动,既能实现非遗保护,又能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动力。(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公布325个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文件,文化和旅游部等主办“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等重要活动……2021年,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一批纲领性政策文件的印发,指导新时代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有序开展;一系列非遗主题活动的举办,让非遗保护传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让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传承发展成果;一些“非遗+旅游”产品业态的推出,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活化利用渠道,推动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政策引领 保护体系不断完善
一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一批政策文件系统阐述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非遗保护传承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新时代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提供坚实保障。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就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提高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10月,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12月,印发《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这些文件的出台,增强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融入和服务国家战略,加强非遗保护机构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目前,全国30个省(区、市)已相继出台非遗保护条例,国内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日趋健全,项目名录日益丰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
2021年6月,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5个,一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名录。9月,文化和旅游部认定445家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成果验收及2021年度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
发挥优势 保护成果人民共享
2021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过程中,非遗切实发挥了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就近就业的独特优势,成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未来,非遗将持续焕发文化魅力,并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滋养。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身穿民族服饰的两会代表委员吸引了媒体的关注。重庆市荣玉苗家刺绣工艺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绍玉便是其中之一。她说:“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很多贫困户学员在非遗扶贫就业工坊里学习苗绣技艺,其中大部分是女性。她们一边在村里照顾老人、孩子,一边制作苗绣产品,其产品由企业统一收集后,在景区、电商平台销售。接下来,我们将面向更多群体开放工坊,让更多村民学习苗绣技艺,带动他们持续增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放眼全国,一个个鲜活的非遗扶贫案例,为贫困地区发展致富提供了积极借鉴的经验。2021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持续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提出,“在非遗助力精准脱贫工作基础上,继续推动非遗工坊(原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展出全国1200余位非遗传承人创作的1500余件(套)作品;非遗购物节吸引7000余家非遗店铺、6万余种非遗产品参与线上线下销售活动;“云游非遗·影像展”线上展播20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访谈综艺节目;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国各省(区、市)线上线下陆续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4100余项;“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集中展览19个对口援疆省市和新疆14个地(州、市)的209项非遗代表性项目……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非遗主题活动,充分展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人民群众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文旅融合 非遗活化路径拓展
在山东济南百花洲看一场精彩的皮影戏,在江苏无锡古运河乘船欣赏非遗演艺……2021年,全国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线路、旅游产品,让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
湖南发布10条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线路串联156个非遗传承点,涉及367个非遗项目;江苏公布首批省级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包括无锡市惠山古镇、苏州太湖园博园等景区;四川公布首批10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涉及传统工艺类、传统美术类等多门类,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结合;山东设立黄河文化(东营)生态保护实验区、泉水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孙子文化(惠民)生态保护实验区3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非遗保护融入城市生活……2021年,各地大力拓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努力实现非遗活化、体验升级。
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也积极走进景区,多渠道开展宣传展示活动,进一步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提升游客体验。“80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济南皮影戏)济南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娟,经常在济南百花洲国家传统工艺工作站表演皮影戏,作为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她致力于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2021年,围绕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结合1917年高祖父将皮影戏带到济南的家族历史,创作了《假戏真唱》皮影戏,用济南皮影的百年变化,以小见大,反映党的百年光辉历程。”李娟说。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吕品田认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要正确把握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文旅融合必须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为前提,文化旅游的意义在于欣赏文化差异性,非遗保护的意义在于维护文化多样性。同时,振兴手工艺和激活民俗文化是保护非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依靠群众力量开展乡土艺术活动,既能实现非遗保护,又能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动力。(黄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