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说今 | 燕山脚下的密云贡果
密云位于北京的东北部,属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过渡地段,其东、北、西三面群峰叠嶂,北齐长城和明长城绵延在崇山峻岭之上,碧波荡漾的密云水库正居其中。密云山水兼备,有着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地貌,独特的区域环境,促成了千百年来一批批贡果的诞生。
金丝小枣重归故里
“西田各庄的枣、黄土坎的梨、坟庄核桃好剥皮。”这是密云地区流传很广的谚语,说的是密云著名的三样果品,也被称为“密云三宝”。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西田各庄的金丝小枣,为三宝之首。
《史记》记载:“燕有鱼、盐、枣、栗之饶。”(战国时期密云为渔阳,属燕国领地)三国时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说,渔阳有鱼、枣、栗之饶,与中原内地交易,输入大量布帛、瓷器。元代的《打枣谱》和《析津志》对密云金丝小枣都有记载。
枣树在密云各地都有分布,以田各庄所产的金丝小枣为最佳,一度漂洋过海远销到国外。其特点是色泽鲜亮、皮薄肉厚、核细无虫、含糖量高、营养丰富,且果实越小越珍贵。当年以其为原料制作的著名果脯“金丝蜜枣”曾风靡京城。如果把金丝小枣从中掰开,金黄的枣肉间清晰可见无数道细细的金丝,甜如糖、色如蜜,欲断还连,最长可拉伸至30厘米。
鼎盛时期的金丝小枣,在西田各庄地区就有30万棵,年产量达100万公斤。1963年到1965年,河北沧州引走了3000多棵枣树。到上世纪70年代,西田各庄的枣树大部分被砍掉了,剩下的也因无人照管长“疯”了,导致枯死,金丝小枣一度濒临灭种。
提起金丝小枣,老一代密云人有着幸福满满的回忆。过去,能吃到西田各庄的金丝小枣,绝对是件美妙之事。
2010年,在密云绝迹多年的金丝小枣重归故里,从河北沧州“请”回的树苗,在新城子塔沟村安家落户,至今已发展到3000余亩、2万余棵。
京城板栗近半出密云
板栗素有“干果之王”美称,果肉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和核黄素,中医认为板栗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对人体的滋补功能可与人参、黄芪、当归等相媲美,故又称“肾之果”。密云山多地广,所产板栗个儿大饱满,油润亮泽,香甜软糯,堪称板栗中的佳品。
板栗是我国栽培较早的果树之一,在密云更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诗经》《礼记》《论语》《史记》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三国时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称:“五方皆有栗,唯渔阳、范阳栗,甜美味长,他方者悉不及也。”
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设五郡,渔阳郡为新设的五郡之一,郡址位于密云统军庄村南边的南城子,此为密云地区行政建置最早的记载。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记:“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密云时属燕地。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密云地区有三四百年以上的板栗树二百余株,依然枝叶繁茂,果实累累。
《密云县志》记载:上世纪30年代,密云县有栗树6718株。其实,密云到底有多少株板栗树,恐怕没人说得清。有人家的地方有,人迹罕见的地方也有,荒山野岭,河套平原,长城内外,栗花香遍。
经过不断发展,密云建成了环密云水库的板栗生产基地,种植面积已达30余万亩,占北京市板栗种植总面积62万亩的近一半,年产优质板栗1300万公斤,居北京各区首位。2004年,密云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板栗之乡”荣誉称号,2008年,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权使用“燕山板栗”地理标志。
板栗是密云生态发展的一张金名片,也是馈赠亲友的绝佳礼品和电商销售的网红产品。
“贡梨之乡”黄土坎
密云另外一宝是黄土坎鸭梨。
黄土坎鸭梨,特指密云水库北岸不老屯镇黄土坎村所出产的鸭梨。2000年,黄土坎鸭梨通过北京市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03年获中国(北京)首届沙产业博览会“名优产品”称号,有“梨中之王”的美誉。
黄土坎鸭梨果皮金黄,果核细小,肉厚酥脆,甘美香甜,窖藏后香气更加浓郁。此梨还有一个特点:久放不坏,耐氧化,咬一口放至次日,创口处依然鲜亮如初。
黄土坎村位于云峰山下,这里有北京地区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摩崖石刻群,南与烟波浩渺的密云水库隔路相望。这里日照充足,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鸭梨生长。而且这一带山脉蕴含大量麦饭石,总储量约在一亿吨以上,不仅在北京地区储量第一,在全国的储量也居于前列。附近大小河流,都出自深山,经过麦饭石的层层过滤,水质清冽甘甜。得天独厚的山脉、水质和气候,使当地成为闻名全国的“长寿之乡”和“贡梨之乡”。
黄土坎种植鸭梨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由承德避暑山庄回京,行至位于不老屯东部的瑶亭行宫时,天色已晚,便住了下来。大臣献上各色时令果品,都不能引起乾隆皇帝的兴趣。当地官员献上黄土坎鸭梨,乾隆皇帝一见,赞道:好个金黄如玉、熠熠生辉的果中仙品!再仔细一品,果真是清脆异常,甘美如饴,连称“梨中之王”。从此,黄土坎鸭梨便名扬天下、享誉四海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皇家贡果。
坟庄核桃和御皇李子
当地有两样声名远播的明星果品,即坟庄核桃和石蛾御皇李子,这些年风头强劲,成为京郊备受追捧的名优果品。
核桃在密云为常见果品,山区家家户户都有几棵核桃树。要说最出名的,当属坟庄的核桃了。坟庄地处燕山脚下,土层深厚,土壤含氮、磷、钾、铁等元素,保水保肥能力强,适宜核桃栽培,出产的核桃个儿大皮儿薄,手拿两个核桃轻轻一挤,就能把皮挤破,核桃肉香脆适口,过夏不生虫,不跑油,为核桃中的精品。
坟庄栽植核桃历史悠久,清朝时,曾被乾隆帝钦点为皇家贡品,每年秋末,都有一批经过严格筛选的核桃献到皇宫。坟庄于明代成村,称“汾庄”,清代之后才改成现在的“坟庄”。据说村西卸甲山,有一大墓,称为“凤山”,为和亲王弘昼之墓。弘昼是雍正帝第五子、乾隆帝之弟。他葬于此处后,朝廷派看坟人居于此,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村落了。
起初,坟庄的核桃数量不足千株,分布于河沟、坝堰、地边等处,零零散散,不成规模,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向规模化发展。到现在,全村核桃种植面积已达1600多亩,共有72000多棵,其中百年树龄以上的有上百棵。随着核桃产量逐年提高和价格不断上扬,果农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管理也更加科学精细,核桃产品已远销到日本、韩国等地。
东邵渠镇石蛾村是御皇李子的发祥地,据《北京果树志》记载,当地栽种李子树的历史已超过四百年。四面环山的独特环境,富含铁、硒、锌、镁等微量元素的肥沃土壤,充沛的优质地下水,全年长达2800小时的日照时长,造就了御皇李子的优质口感。所产李子皮薄肉厚、酸甜适中、果核干小。果核干到采摘时轻摇可听到哗啦啦的响声,轻轻一掰成“三大件”(果肉两件、果核一件)。
清光绪《宛平县志》对康熙帝和御皇李子的故事有过记载。康熙帝当年途经石蛾,偶见李子园内硕果累累,果色黄澄,鲜亮如玉,薄带粉霜,十分好看,摘下细品,肉质细密,汁多味甘。康熙帝龙颜大悦,对群臣说:李唐有天下,此果未得封,果虽为李姓,今长于大清。遂赐名“御皇李子”,成为御用果品,石蛾村也被称为“御皇李子之乡”。
御皇李子越来越出名,相邻的村子也开始种植,规模越来越大,为当地百姓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东邵渠镇还为李子注册了“石峨”和“御皇”两个商标,并取得了“绿色食品”标志,还举办了多届御皇李子采摘节,使全镇李子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如今东邵渠镇李子种植面积已达近万亩,为北京最大的李子种植基地,有御皇、晚红、早艳、黑宝石等品种。李子基地核心区域位于石蛾村,占地1000余亩,年产量可达100万公斤。
责任编辑:赵廷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