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举办2021乡村振兴荆楚论坛
5月18日,华中农业大学举办2021乡村振兴荆楚论坛。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湖北省政协等有关领导,全国和湖北省部分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相关学者,以及《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农民日报》《湖北日报》等新闻媒体代表,聚焦“迈向新征程的乡村振兴”主题,相约乡村振兴学术前沿,共绘乡村振兴宏伟蓝图,探讨荆楚“三农”未来发展。
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湖北省委主委王红玲对此次乡村振兴荆楚论坛举行表示祝贺。她指出,农业是湖北省的优势所在,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需清醒地认识到湖北省乡村振兴还面临诸多短板弱项。“十四五”时期是湖北省加快“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关键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要坚持问题导向,解放思想,因地制宜,以更踊跃的举措和更高效的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湖北落地见效。
乡村振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王红玲希望在此次论坛中,与会学者深入研讨、碰撞思想、深化合作,就荆楚大地如何实现乡村振兴建设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出谋划策、开拓思路、分享智慧。
随后,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杜鹰,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农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尹成杰,湖北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湖北省委主委王红玲,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宋洪远,中共湖北省沙洋县委书记刘克雄分别作了大会主旨报告。
杜鹰围绕“小农生产与农业现代化”主题,分析了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面临的约束和中国农业领域的重要阶段性变化,提出了正确处理粮食安全与发挥比较优势的关系、坚持走分区分类突破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努力实现农业技术的突破、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等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五大要点和策略。
尹成杰分享了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的成就,并就“疫情后的粮食安全问题”,解析了后疫情时代粮食发展与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阐述了后疫情时代粮食的地位、功能与内涵变化。他强调,总结我国粮食发展与安全的基本经验,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把“三农”工作摆在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地位,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发展与安全之路。
王红玲以当前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为线索,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作了解读,阐发了农业碳减排与碳交易的深刻意义,并详细介绍了湖北农业农村碳减排碳交易实践的做法、经验与成效。
宋洪远从“‘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选择”的角度,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新阶段与“三农”发展作了新的定位,深刻分析了“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要立足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村与城市发展以及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
刘克雄以“产业高质量发展”视角,结合沙洋县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做法和成效作了分享。他谈到,沙洋县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在农业产业化和高质量发展上不断自我挖潜,形成了以改革创新当开路先锋,以科技攻关铸质量精品,以市场需求为发展航标,以绿色食品加工产业、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三大产业促后发赶超和以多式联运扬独特优势的“沙洋模式”。
在下午举行的专场报告中,中国农业大学何秀荣教授、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忠家、清华大学王亚华教授、北京大学王金霞教授、浙江大学黄祖辉教授、南京农业大学朱晶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张建华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吴海涛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魏后凯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霍学喜教授、南京林业大学高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程国强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胡向东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玉海教授等16位学者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基层探索实践经验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分别作了专题报告,与与会学者开展了深入研讨。
据了解,“迈向新征程的乡村振兴”2021乡村振兴荆楚论坛由华中农业大学主办,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经济管理学院共同承办。此次论坛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刚刚颁布并即将实施之际举行,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通过交流互鉴,探讨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转型的对策思路,交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经验,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成果对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构建乡村发展新模式,推动中国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