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水:以“路”为基,助力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一路通、百业兴。”无论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还是接续乡村振兴,道路交通是发展的助推器。
近五年来,六盘水全市累计投入各类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约174.4亿元;累计建成乡镇通二级公路173.2公里,乡镇通二级公路比例达到71.2%;建成产业路、旅游路约1130公里,全市11个产业园区100%通二级以上公路,A级以上景区通三级公路比例达到92.6%;建成建制村通硬化路2185公里、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1424公里,实现100%建制村、撤并建村通畅;建成“组组通”硬化路6434公里,实现100%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
盘州市贾西村刺梨基地内的产业公路
以“路”为基的六盘水,有效将梅花山、野玉海、娘娘山、胜境温泉、乌蒙大草原等重要景区景点串联起来,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农村公路建设受益群众达120万人,彻底改变了以往“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状况,大幅度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该市采取“市区两级联动一体化推进,强化‘路长制’,加大‘建、管、养’力度,以及党建引领”等举措,出台《六盘水市农村公路建设养护管理办法》《六盘水市农村公路管理考核办法》等指导文件,进一步压紧压实农村公路管理责任,基本建立“市级统筹、区为主体、乡村参与、各方支持、多方监督、政府考核”的农村公路管理体制。
连接乡村,通向幸福、延至远方的钟山区“四好农村路”
同时,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建成乡镇客运站14个,实现乡镇客运站覆盖率100%。开通农村客运班线224条,全市7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实现通客运车辆,相继开通乌蒙大草原、娘娘山等景区旅游线路,在2017年实现行政村100%通客运的基础上,开展了“通村村”平台推广应用,依托“通村村”平台建设村级服务站623个,将物流服务延伸至村,铺就“网购下乡、黔货出山”的通道。
“老百姓生产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坐在家门口就能收到外面寄来的物品,精品黔货、凉都三宝不仅走出了山门,还走出了国门。”六盘水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说,广大人民群众正享受着“出门硬化路、抬脚上客车”的便捷,民生交通大幅度改善。
目前,全市农村“组组通”公路建设中使用的农村务工人员约3.7万人,其中参与建设的贫困人口约1.3万人,共获得务工收入约2亿元。
六盘水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着力推进连接旅游景区、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区等乡村经济节点的县乡公路提质改造,深入推进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任务‘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推动农村公路由规模扩展向结构优化、等级提升、服务提质、管理增效转变,实现‘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的目标,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
六盘水:从风景秀丽的山间穿越而过的农村公路
“路”之变,“变”在当下,“业”之兴,“兴”得其所。现如今,行走在凉都大地上,阡陌变通途的立体式交通路网格局已然形成。然而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喜人成绩单背后,是六盘水市、区两级交通系统单位、广大党员干部职工以及相关职能部门攻坚克难、协同发力得来的结果。“便”与“捷”融合而成的交通路网,让凉都之“路”已不再“难行”。
“大道通城”拉近的是省与省、市与市、县与县之间的距离,“小道通村”连接的是一个个焕发生机的山乡及活力递增的产业。那些因“路”而越来越漂亮的答卷,正奋力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