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学术论证会在渝举行
4月25日,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学术论证会在重庆举行。
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计划号:20202952-T-424)国家标准的编制与研讨。该国家标准项目于2020年8月由国家标准委正式下达,是“乡村建设”表达“乡愁”的实践和文化意义的指南,旨在总结提炼乡村振兴工作中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该标准重点强调充分挖掘乡村的文化,保护好特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使乡村持续保持独特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情感记忆,实现“千村千貌”,从而把城乡统筹、美好生活、多元文化的美丽乡村锦绣画卷,把深厚的中华文明成果呈现给社会。该标准也是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体现,是科研反哺社会的典型案例,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方面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学术论证会上,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教授(民居建筑大师),厦门大学建筑学院戴志坚教授(民居建筑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唐孝祥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靳亦冰教授,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李和平教授、卢峰教授、龙彬教授、杨宇振教授,四川美术学院黄耘教授,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柴宏祥教授等专家就乡村特色风貌保护与活化、《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国家标准编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专家学者纷纷表示,《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指南》聚焦于乡村建筑风貌建设,基于地域性特征的差异,从规划布局、建筑风貌、地域环境等方面提出建设要求,以此体现不同乡村风貌的地域特色,在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促进乡村建设更具特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此次高峰论坛,助推“建筑+科技”学科发展,推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内涵建设,推进学科交叉和新兴学科的培育,助推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更多“建筑+艺术”的复合型人才。
本次学术论证会是面向当前形势发展和要求,积极探索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乡村特色风貌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话题,对于留住乡愁、找寻乡土记忆、保障特色民居村落建设的合理有序性,恢复“千村千貌”多元的美丽画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