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乡风文明之“魂”引乡村振兴之“路”
龙江大地,广袤黑土,文明乡风拂面,美丽乡村入画。近年来,黑龙江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深化乡村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科学规划布局美、设施完备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服务健全身心美、创业增收致富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美丽乡村。一个个文明村镇,犹如美丽的画卷,镶嵌在白山黑水之间,为现代化新龙江增光添彩。
“立”“破”并举乡风民风美起来
文明风尚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所在。我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将“文明种子”遍撒农村大地。
着眼农村和农民的生产生活特点,从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和价值观念普及入手,培育文明和谐的乡风民风。深入开展“德礼满龙江”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通过百姓大讲堂、农村文明随手拍、农民素质争优赛等途径,引导广大农民学礼仪、尊礼仪、用礼仪,摒弃不文明陋习,培育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的民风。
据了解,这项活动在全省产生了广泛影响,带动哈尔滨的“德礼满冰城”、佳木斯市的“德润佳木斯”、双鸭山市的“德耀双鸭山”、大兴安岭的“德润兴安·美在大岭”等活动持续展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价值是行为的标准。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农村陋习,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培育优良家风、培育新乡贤文化。
过去,一些农村地区大操大办、天价彩礼、厚葬薄养等不良风气屡禁不绝,是文明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立破并举,敦风化俗,一手抓管理约束、一手抓服务引导,我省各地注重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约定办事规模和标准,形成老百姓自己的“土规定”“好规矩”。不少地方还设立专门场所,免费给村民提供办事场地、司仪服务和文化活动,有的地方用道德讲堂为村民举办结婚、祝寿、升学等仪式,让村民留下美好的生活记忆。
新时代展现新风貌,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近年来,我省各市地将民风民俗、道德准则、科学知识、文明乡风,通过通俗易懂接地气的“墙头文化”传递到农村的各个角落。这些文化墙,色彩鲜艳,形象鲜活,图文并茂,即使目不识丁者也能一目了然,看得明白。文化墙正在成为农民群众的“文明礼仪墙”“道德教育墙”“政策明白墙”“科技指导墙”“模范宣传者”,成为搞活农村文化、育实乡风文明、创新成风化人的好载体。
文化惠民工程涵育乡村文化根脉
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近年来,黑龙江省组织开展“金色田野”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和“美丽乡村”农民文化汇演等,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百馆千站送文化下基层”和“文化志愿情暖乡村”等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此外,我省把“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起来,让文化不仅被“送”到乡间,更被“种”进地里,村村都有文艺人,人人都有拿手戏,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全面开花、多姿多彩。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满眼仰望城市的繁华,而要反躬寻觅乡土的根脉。在我省一些市地,通过弘扬特色乡土文化,发挥文化的滋养和涵育作用,实现以文化育民、乐民、惠民,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在大庆,“江湾之春”“草原之夏”等各种群众性文艺演出,已成为当地农民每年必不可少的文化大餐;在双鸭山,415个农家书屋成为百姓求知求乐、求变求新的大本营;在齐齐哈尔,通过采摘节、冬捕节、菊花节、兢山文化节、库木勒节、登山节等农村节庆活动打造地区品牌文化。
黑龙江省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金色田野广场演出、文化大院等活动,赋予传统文化、乡土文化以“时代内涵”和“大众味道”,真正让农村留住乡韵、记住乡愁。
建设美丽乡村铺就乡村振兴
底色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传统乡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
这几年,方正县把美丽乡村建设列为全县重点工作,以乡村垃圾处理为重要抓手,连续组织开展以“清洁家园、美丽方正”和“美丽庭院、干净人家”为主题的环境综合整治活动。从“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到“垃圾有人拉,室外开鲜花”,打造出一套乡村垃圾处理新模式,在全省范围率先实现了乡镇垃圾处理全覆盖。
黑龙江省各地把农民反映最强烈的环境脏乱差问题作为突破口,以老旧村庄、沿河沿路、集镇周边、畜禽养殖区等为重点,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和生活垃圾、污水专项环境整治。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引发的蝴蝶效应,带来的不仅是乡村面貌的改变,更为经济增长、文化进步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文明似一道绚丽彩霞,让龙江的乡村更美丽。人们越来越惊喜地看到,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深入推进,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日益美起来,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农民精神新风貌、乡村文明新气象正在为我省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