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导报官网
  • 地方动态/
  • 当前位置:
  • 首页 >
  • 地方动态 >
  •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

云南腾冲“农旅融合”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路径

来源:中国农网浏览量:79发布时间:04-13
分享到:

云南腾冲的美是一种不加修饰的生态之美,这种美得益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深入人心,得益于一代又一代腾冲人的守护。

杨兴灿家住腾冲市界头镇沙坝地社区杨家山脚村民小组。她是高黎贡山护林员队伍的一员,守护这座大山已有20多年。从杨兴灿的家门口极目远眺,山林间郁郁葱葱,生机盎然,一年四季都有别样的景致。

“90年代的时候,山里可不是这样子的。”杨兴灿介绍,“那会儿,山下的村民家烧火用的柴,建房用的木头,吃的野味野菜,都来自这座大山。久而久之,林子里许多地方就变得光秃秃了。一到雨季,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生态保护力重千钧。经过这些年的生态修复,而今的高黎贡山再现山清水秀。当地的群众依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过吃的这山水都变成了美丽风景和特色产业,有一色碧绿的茶园,有漫野金黄的油菜花,还有壮观又典雅的银杏林……

多年来,腾冲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将“生态立市”作为首要发展战略,立足自身生态优势,推进实践创新,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腾冲特色的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子。

写好“茶”文章

“做一杯放心好茶,护一方青山绿水,让茶农的生活富起来”,这是陈亚忠做茶产业坚持了40多年的“三个心愿”。看似简短的几行字,却蕴含着一个非常朴素的道理,好的生态环境是成就一杯好茶和实现茶农富裕的关键。

陈亚忠是腾冲市高黎贡山茶叶公司的董事长,是云南省茶区十佳匠心茶人,还是普洱茶传承工艺大师。她提到,做茶产业就是在写一篇大文章,文章中茶、茶农、青山绿水才是真正的“主人公”。

仲春时节,记者走进位于腾冲市清水乡清水村的高黎贡山茶博园,虽然天气阴沉,但依旧能感觉茶园中春来的浓郁气息。远远望去,漫山的茶树油绿油绿的,隐约中的一抹青色是茶树抽出的新叶。

早在2011年的时候,这里还不是今天的样子,更没有如今的美景。陈亚忠说:“当时在这里建茶厂的时候,整个茶山没有一点生机。我们坚持,茶厂建到哪里,绿化就做到哪里。绿化是简单的栽树,是要让茶园变成一个生物多样性的综合体,有低矮的灌木,有高达的乔木,回到最和谐的自然状态。”

一座茶山就是一片绿水青山,一片绿水青山就是一座金山银山。

随着茶山生态的慢慢转好,陈亚忠又萌生了新的想法——茶博园,将传统的种茶、加工茶向生态观光、文化体验延伸。她说:“产业链延伸的基础是茶山好的生态。产业链延伸不仅能壮大企业,也能提升带动茶农的能力,还能让爱茶的人真正融入进来。”

在腾冲守好绿水青山,做好茶产业的这篇大文章中,高黎贡山茶博园也仅是最生动、最华丽的篇目之一。生态好,茶业才能兴,茶农日子才会越过越幸福。

做好“花”产业

在护林工作之余,杨兴灿和妻子还在村里经营着一家农家乐。他说:“农家乐的客人来自全国各地,都是奔着村里的油菜花来的。看完花,赏完景,就到农家乐里来尝尝农家美食。城里人体验了生活,农村人鼓起了腰包,这不两全其美嘛。”

如今的好日子,对界头镇许多农民来说,以前是想都没有想过的。春来,一片连着一片的油菜花在农田里竞相绽放,整个田野、山坡都变成了金色海洋;入秋,这里由会被万寿菊包裹,变成橙色世界。重要的是这些花为村里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界头镇是腾冲最大的农业乡镇,多年来,传统种植业一直是当地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种粮食卖粮食,种油菜卖菜籽……如何发掘好传统农业优势,把传统做出新意来,不断拓宽农民收入渠道,一直都是当地党委政府思考谋划的重点工作。

“全镇每年种植的油菜在15万亩左右,花开时节,非常壮观。优良的生态环境和金色美景,早几年也吸引了一些旅游爱好者,但是一直都没有形成产业。”界头镇旅游办主任黄新轶坦言,“依托这个优势,镇里开启了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农旅融合’发展路子。”

油菜花期短,要延长旅游季节,必须打造新的景观,于是万寿菊种植应运而生;要提升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必须要搭建平台,于是花海旅游节、热气球嘉年华、花海自由骑行、彩色跑、星空帐篷音乐会、乡村音乐会等活动轮番推出。从此,界头花海声名远播。

黄新轶告诉记者,2013年至今,界头花海已接待中外游客累计超过2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亿多元,带动核心景观区周边300多家农家餐馆。直接参与其中的农户有3000多户,促进增收效果显著。

花开四季,生态赋能。界头的“花”产业越做越大,如今,集休闲度假、温泉养生、农耕体验、科考探险、文化创意为一体的“健康旅游小镇”正崭露新颜。

搞好“树”经济

把树叶子变成了“金叶子”,就是一条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好路子。在固东镇江东村,这句话几乎人人都知道。

明洪武年间,江东村人的先祖戍边到此,在房前屋后和庭院里种下许多银杏树,以此怀念故乡。六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江东村人本着“以树养人,以人育树”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创造出了“林在村中,村在林中,人在画中”的奇观。

据了解,目前全村大大小小的银杏树有3万多株,其中树龄400年以上的也有百余株。

江东社区村民委员会副主任杨中会告诉记者:“村里人把银杏树都叫‘公孙树’,寓意上辈人栽树,后代人享用。那会儿,村里很穷,一棵银杏树就是一棵‘养老树’,老人们收获了银杏果,可以到街市上换钱买米,保障生活。”

其实,银杏树早就成了江东村人家庭中的一员。也正是因为这样,如今的银杏树林才有了一展风华的时刻,才成为了江东村家家户户的“摇钱树”。

多年来,当地政府坚持打造“赏江东自然美景、尝银杏系列美食、品地方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品牌,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旅游发展优势,让祖祖辈辈生长在银杏树下的江东村人换了种生活。

杨体英嫁到这里已经有30多年了,当时的苦日子没少过。她说:“2007年的时候,政府鼓励大家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那会胆子小,也没有经验,硬着头皮撑着,现在越来越来好。2019年,家里纯收入近7万元。我还接待过老外呢。”

如今在江东村,山上可住半山酒店,饱览峡谷风光;下山可赏“银杏叶”,吃“白果宴”,购“白果礼”,住“银杏家”。“树”经济越搞越活,就连掉落地上的银杏叶都变成为宝,老人们将其编织成花环出售,每月也能有不错的收入。

乡镇企业导报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 文章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乡镇企业导报网,如转载须注明“来源:乡镇企业导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X(非乡镇企业导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乡镇企业导报网的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及时向乡镇企业导报网书面反馈,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和理由,本网在收到上述文件并审核后,会采取相应措施。 4. 乡镇企业导报网对于任何包含、经由链接、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信息或广告,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 5. 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乡镇企业导报网不负责任。 6. 如因版权和其它问题需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