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占元:把“小蘑菇”做成扶贫“大产业”
通占元,男,中共党员,河北省农业农村厅农业特色产业技术指导总站站长。
通占元用三年的时间高质量打造出了引领食用菌行业发展方向的“阜平模式”,将食用菌发展成了阜平县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占元与他的同事们二十多年磨一剑,通过科技创新和实践,让河北省食用菌种植面积由3万亩发展到35万亩,年产量达310万吨、产值228亿元。
“他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如今,河北省保定市阜平县天生桥镇栗元铺村脱贫户孙海军提及曾经的“蘑菇县长”通占元仍满是感激。
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6年前,常年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孙海军下过煤窑,当过泥瓦工。“以前,外出打工受了不少罪,每年也攒不下来几个钱。”孙海军说,今年,他家又承包了3个凉棚和1个暖棚,照往年每个棚每年挣2万-3万来看,今年又是一个“收获年”。
“挣下来的钱我准备买保险!”孙海军说,这要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
孙海军的脱贫经历只是通占元带动农民实现精准脱贫的一个小小缩影。
2015年8月,他到河北省阜平县挂职副县长并任专家组长,帮助发展食用菌产业。在通占元挂职之前,阜平普遍种植一些玉米和大豆,食用菌种植的基础几乎为零,在摸清县情的基础上,通占元发现阜平生态环境优良,昼夜温差大,适宜优质食用菌的培育和生产,他觉得这是发展蘑菇种植的“好胚子”。
面对食用菌“零基础”、经济与观念落后的县情,面对不懂技术无资金、没见过蘑菇是怎么长出来的贫困群众,面对种不好、卖不了、怕亏钱的疑虑,通占元不等不靠,不分昼夜,勤奋工作。
“在阜平时,他白天与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园区号脉施策做指导,晚上论证政策技术方案,直到深夜。”通占元的同事郑素月说道,他几乎每天都在大山里忙碌。
在阜平工作期间,通占元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一核、四带、百园覆盖,带动10万贫困人口”的发展规划,组建了太行山食用菌研究院,建立了以“老乡菇”为品牌的质量标准技术体系和分等定级、集中收购、线上线下加工营销的模式……
从“零基础”起步,通占元用三年时间打造出了引领食用菌行业高质量发展方向的“阜平模式”。
多年来,通占元一心研究蘑菇产业,把小蘑菇真正发展成了河北精准脱贫、富民强县的大产业,而这仅仅是他产业扶贫的一个侧面。
说到产业扶贫,通占元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要支持每个脱贫县发展壮大1-2个农业特色脱贫产业,在河北脱贫地区建设设施蔬菜、特色杂粮、板栗、优质苹果等21个特色产业带……”
通占元的同事们评价他的时候,“敬业”“奉献”“有责任感”是高频词。“他几乎每天都会早早来、晚上九点多十点才回去,一心都扑在了产业扶贫工作上,因为劳累过度,他患上了三级高血压、糖尿病……”通占元同事边艳辉说。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通占元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2018年5月,通占元调任到河北省农业农村厅产业扶贫指挥部后,认真履行河北省产业扶贫牵头责任和农业特色产业扶贫主体责任,牵头建立了横向协调、纵向联动的河北省产业扶贫组织推动体系;制定出台了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水平三年行动、完善贫困地区乡村产业体系等46个政策文件;因地制宜地实施了六大特色产业扶贫项目5.3万个……
通占元说:“下一步,我们还将围绕种子、技术、设施、质量、流通、加工、品牌、营销、服务等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立足延链、补链、强链,积极开展产业巩固提升行动。”话音刚落,他的手机又响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