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改革
走村串户,结合实际需求,送来“对路”贷款产品
“小潘,你又来了。屋里坐,我来泡茶。”3月中旬,从金寨县城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大湾村,记者跟着农业银行金寨县支行副行长潘新走进了村民张琪的家。
门外茶山云雾缭绕,门内一身淡蓝色旗袍的张琪做事不紧不慢,将杯内的红茶洗了一遍之后,斟满水,坐下娓娓道来:“我之前在上海做大理石生意,村里发展茶产业,村民信任我,投票选我回乡做合作社的负责人。2012年回村之后,带领村民们开发荒山种茶,还带头开农家乐。后来我又租了近两百亩茶园,没有资金,支付租金很为难。”困难时张琪想到了经常上门的小潘,“经常在村里见到这个县城来的小伙,常常跑到我家来问问茶叶的采摘情况,我打算租地没几天,他就带着‘乡村振兴贷’来了。”
潘新曾是农业银行金寨县支行的一名信贷员,走在大湾村内,几乎没有村民不认识他。2015年,支行与花石乡大湾村成立联合党总支,共商共建大湾村扶贫,尽快把信贷服务送到乡亲们身边,帮他们脱贫致富。然而,农户们几乎没有金融意识,起初的路走得并不顺利。潘新回忆说:“不少村民缺资金,可十有八九不买账。有时候刚开口推介贷款,人家就不耐烦,甚至往外轰人。”走访中,潘新逐渐认识到,乡村有乡村的特点,而且村村户户干着不同营生,生产经营水平和实际资金需求有差异,必须量体裁衣设计贷款产品,为农户脱贫致富提供精准的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贷”正是农业银行金寨县支行精准放贷的样本之一。
“不像传统的银行贷款产品,乡村振兴贷提供上门服务,小潘他们拿着平板电脑记录有关信息,查询信用情况后,很快10万元贷款就到账了,随用随取,不用就不算利息,很适合我们申请。”张琪告诉记者,不仅申贷方便,利息还低,“一年贷10万元,利息只有4000来块钱”。
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针对安徽特色资源,创新制定了油茶贷、辣椒贷、酥梨贷等系列产品和服务方案;针对贷款运作模式,开发扶贫快捷贷、助业脱贫贷、农权脱贫贷信易贷等系列产品。
产品创新需要依据乡村实际,而乡村实际离不开一线的信贷工作者。“你到村里,农家的狗不冲你叫,而是对着你摇尾巴,这就成功了一半。”潘新从小在城里长大,走村串户几年来,“这里最笨的狗都认识自己”。放眼全省,无数和小潘一样的信贷员,用脚步丈量着一条条山路,让金融“活水”流向一户户农民,支持他们发展生产增收致富。
信用变金,支持农户发展和防控信贷风险“两不误”
在与潘新的聊天中,记者发现,他不仅对信贷知识了如指掌,也对当地产业发展清清楚楚,甚至村里的家长里短,都能知道一些。
潘新解释,一些农户虽然拿到贷款,但是并不清楚怎么发展产业、要应对哪些风险等问题。比如,大湾村发展茶旅结合,一些村民贷款开农家乐、建民宿,但不知道怎么招揽顾客。因此,作为乡村信贷员,他必须啥都懂一些,这样才能帮农户增收。“如果他们增收没保障,银行就会面临呆坏账风险。”为了防控贷款风险,潘新处处留心,既努力应贷尽贷,又确保贷得出、收得回。
业内人士表示,农业相较其他行业,信贷服务风险高、利润薄,要做到支持农户发展和防控信贷风险“两不误”,必须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好办法。为此,我省积极推进“信用村”建设。
“去年,我向银行申请了10万元的信易贷扩大养殖规模,现在已经达到1200头了。”戴振贤是蒙城县戴尧村的养猪大户,因为缺资金,一直没有扩大养殖规模,“以前不懂,后来银行来村里开展‘信用村’建设,我们的信用,他们都知道,贷款更便捷。现在生猪养殖规模上来了,聘请了不少本村的脱贫户来干活,希望大家日子都好起来。”
农业银行蒙城支行在从镇政府批量获取农户种植养殖信息和行为信息的基础上,成立7个信息采集小组,配合村委深入农户家中开展信息采集,在戴尧村共采集农户信息1012户,评定AAA级信用户299户、AA级信用户397户、A级信用户77户。据了解,引用评级结果批量授信、线上审批、循环用信,平均放款时间更短,还能推动金融服务下沉,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贷款难、贷款贵、手续繁等问题。
同时,贷款资金采取“闭环管理”。“我常年在昆山打工,家里的3层小楼就老娘住。在蝠牌茶旅公司的支持下,我们改造了4间标间做客房,装修标准,公司帮我们定,游客也是他们来引荐。”大湾村村民汪达沛说。去年3月,村里引进龙头企业,银行贷款给企业,企业带动当地农户发展茶产业和旅游业,既带动了农户增收,又有效防控了信贷风险。
优化环境,不断提升服务质效,“贷”动乡村振兴
“金融服务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后乡村振兴对金融的需求可能更多,要求更高。要吸引人才回到乡村、发展产业,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书记何家枝说。
近年来,我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为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金融支持。数据显示,截至2月底,全省涉农贷款余额1.65万亿元,同比增长14.88%,较去年同期提升2.53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555亿元,同比多增52亿元。
走访中,记者发现,一些农村仍是金融服务的“洼地”:信息不畅,观念不新,推介不易;小额信贷居多,单笔贷款人力物力成本高、利润薄;农业往往靠天吃饭、农民收入不稳,农户没抵押、缺担保,贷款风险也高。填平这些“洼地”靠什么?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从综合加强农业信贷支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进一步发挥保险业在服务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等多个角度作出顶层设计,为金融更好地服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方向。
有业内人士指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遵循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符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创新增信与风险分担机制,创新金融产品,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充分发挥“信贷+担保”“信贷+保险”的风险分担作用。推动现有的支农再贷款、扶贫再贷款等专项倾斜政策发挥作用,对符合一定条件的涉农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实施贷款增量奖励补贴政策等,合理降低资金成本。同时,推动建立农村征信体系,加大对信贷违约行为的惩处力度,不断优化乡村金融环境。
前不久我省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全省金融改革创新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改革,助力打造乡村全面振兴的安徽样板,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深刻领会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全力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信贷资源向乡村振兴领域倾斜;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将优惠利率政策有效传导至涉农经济主体,切实降低涉农融资成本。
“我的民宿就建在马鬃岭脚下,现在有10个房间,能接待十几桌人吃饭,能发展得这么好,离不开银行贷给我的10万块钱。”大湾村村民汪於杰笑着说,他也希望更多的金融活水能够更顺畅、更高效地流到更广阔的田野山乡,滋润千村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