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枯、黄萎病及综合治理技术
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俗称棉花的“癌症”,是典型的土传、维管束、真菌性病害。棉花枯萎病于1891年在美国亚拉巴马州首次报道,我国于1931年在华北地区首次发现此病的报道。之后在我国各大棉区迅速扩展蔓延。棉花黄萎病于1914年首次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报道。1935年由美国引进斯字棉种传入我国,迅速在各植棉区扩展蔓延。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抗病品种的推广种植,得到基本控制。
一、棉花枯萎病
1、症状类型
黄化型 皱缩型
网纹型 紫红型
2、病原菌
枯萎病的致病菌为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属于半知菌亚门、镰刀菌属,是一种寄生兼腐生的植物病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等形式在土壤中生存,可存活多年,甚至可在某种土壤中无限期地存留。
3、发生危害特点及发病规律
3.1发生危害特点
棉花播种后一个月前后开始出现症状,发病高峰期为现蕾期,造成棉苗大量死亡,在夏季温度过高时,不适宜棉花枯萎病菌繁殖,表现为不发病。如果秋季温湿度条件适合时,可能引起枯萎病的再发生。
3.2发病规律
3.2.1品种抗病性的差异
陆地棉不同品种之间抗病性差异显著,有些品种甚至接近免疫;采用轮换种植,可大大减轻枯萎病的发生。
3.2.2环境条件的影响
棉花枯萎病菌最适宜的土壤温度为25℃~30℃,此环境条件下易引起发病高峰的发生。
3.2.3棉花生育期的影响
一般现蕾前后进入发病高峰。
3.2.4耕作栽培的影响
棉田地势低哇长时间积水,土壤不透气,不利于棉苗的生长,病害发生重。雨后及时中耕的棉田,透气性好,棉苗生长旺盛,发病轻。不偏施氮肥,增施底肥和磷钾肥,棉苗生长旺盛,病害发生轻。
二、棉花黄萎病
1、症状类型
早期落叶型 萎蔫型 黄斑型
2、病原菌
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在我国均为大丽轮枝菌(V.dahliae),属于半知菌亚门、淡色孢科、轮枝菌属,是一种寄生兼腐生的植物病原菌。病原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微菌核等形式在土壤中存活。
土壤中的微菌核是主要的初侵染来源,主要分布在40cm之内土层中,可存活许多年。微菌核的数量及存活状况直接影响黄萎病的发生为害程度。
3、病害发生的特点与发病规律
3.1病害发生的特点
棉花黄萎病菌发病始发期在现蕾期,发病盛期在花铃期,发病高峰期在8月中下旬到9月初。
3.2发病规律
3.2.1气候条件对发病的影响
病害发生最适宜的温度为25℃~28℃,低于22℃时发病减缓,高于35℃时抑制病菌的繁殖,发病轻。
3.2.2耕作栽培与病害发展的关系。
灌溉不当、长时间的积水,病害加重,连作棉田,施氮肥过多,缺少磷钾肥的棉田,发病重。
3.2.3棉花生育期与病害发展的关系
棉株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抵抗力强,不易发病。现蕾期、特别是进入花铃期时,棉花的营养生长降低,生殖生长加强,抵抗力减弱,黄萎病加重。
3.2.4品种抗病性对病害的影响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不同。大多数为感病和耐病品种,只有少数为抗黄萎病品种。
三、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相似点及二者的区别
1、相似点
1.1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都属于真菌性病害,在环境条件中,对两种病害影响最大的是温度和湿度。
1.2两种病菌均可在棉籽、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而初次浸染的主要来源为土壤中的微菌核,两种病害都为土壤传播为主的病害。
1.3两种病害均为系统侵染的维管束病害。
1.4棉花感染两种病菌后,维管束均变褐。
2、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有哪些不同点
2.1侵染发病的时期不同:棉花枯萎病在子叶期开始发病,棉花黄萎病在现蕾期开始发病。
2.2盛发期不同:棉花枯萎病6月上中旬现蕾期;棉花黄萎病8月中下旬花铃期。
2.3叶片的不同:棉花枯萎病叶片深绿变小、变厚皱缩,棉花黄萎病叶片变黄,大小正常,叶肉变黄干枯,为掌状。
2.4叶脉颜色不同:棉花枯萎病叶脉表现为黄色网纹状;而叶肉变黄而叶脉仍为绿色是棉花黄萎病的一大特征。
2.5落叶情况不同:棉花枯萎病5~6片真叶时即可落叶成光杆,枯死;棉花黄萎病一般在中后期出现落叶,少数也在早期出现落叶。
2.6株型的不同:棉花枯萎病常矮缩,棉花黄萎病病株株型基本正常。
2.7维管束变色深浅不同:棉花枯萎病根、茎内部维管束为深褐色条纹状,棉花黄萎病根、茎内部维管束为浅褐色条纹状。
四、棉花枯、黄萎病综合治理技术
1、抗耐病品种的种植
常用的抗耐病品种有;鲁棉研28(抗枯耐黄);中植棉2号(双抗)、中棉所100(双抗);聊棉15号(抗枯耐黄)、聊棉19号(抗枯耐黄)。
2、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2.1适时适墒播种,合理密植
4月中下旬5cm地温连续5天稳定在15℃时,墒情好的情况下播种,最好采用地膜覆盖。合理密植,保证通风透光。
2.2整枝及去除早蕾
在现蕾后,去除第1~2果枝上3~4个早蕾,可促进棉株的营养生长,增强棉株的抗病性,还可以防治早衰。
2.3使用诱抗剂,预防为主。常用的诱抗剂有以下几种:
氨基寡糖素:400倍叶面喷雾;
枯草芽孢杆菌(对致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拌种、滴灌(1Kg/亩)、叶面喷施(750~500倍);
棉萎克(一种新型肥料,可诱导作物产生基础抗性):800倍叶面喷雾;
激活蛋白(生物农药):1000倍叶面喷雾;
99植保(营养调节剂,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450~300倍叶面喷雾。
3.改善土壤生态条件
平衡施肥:氮磷钾施肥要按一定比例使用,不能偏施氮肥。
施肥原则:多施底肥,有机肥、磷钾肥采用底肥的方式,花期追肥;在6月底开始,结合虫害防治和化控也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等。
4.化学药剂防治
对于枯黄萎病防治以绿色防控为主,当发生枯黄萎病后,想用化学药剂彻底解决时,可能是力不从心,但是我们尽可能可以做到的有:
4.1播前药剂拌种。
播前药剂拌种是防治枯黄萎病的有效措施,可用20%三唑酮乳油或12.5%烯锉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
4.2病害发生后可采用药剂灌根。
可把三唑类杀菌剂、甲基托布津、恶霉灵等配成药液浇灌到发病植株的根部。
4.3药剂全株喷雾。
可用三唑类杀菌剂、恶霉灵、甲基托布津等配上一些叶面肥和微量元素,进行全株喷雾,可缓解棉田枯黄萎病的发生。